天辛大師談戊戌災異:泰國普吉島翻船遇難者祈福放生

天辛大師談戊戌災異:泰國普吉島翻船遇難者祈福放生

面對災難,大愛無疆。---天辛大師

佛教是非常重視因果的宗教,世界上發生自然災害,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有人心上面的原因,所以只有從我們內心上去改善,才是比較重要的。

山東居士林為戊戌年遇難者舉辦祈福放生法會,請問,這個活動的意義是什麼?活動的意義,一方面,為這次災難當中往生的災民,通過佛菩薩的力量,迴向他們往生淨土。第二方面通過唸經的力量,迴向遇難者的家屬以及現有的災民,消除他們內心當中種種的障礙、困惑和迷茫,重新建立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讓這些災民能夠儘早、儘快走出這場災難的陰影。第三方面,綿薄之力為遇難者祈福。這體現了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

佛教是一個智慧慈悲的宗教,佛教一貫以來的“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樣的一些基本的信念,深植廣大佛教信徒心中。在國家有難的時候,在人民有災的時候,我們一方面要從心理幫助災民建立一個更加健康、更加有力量、更加善良的內心世界,多做這方面的工作。其次,就是對這些災民在物質生活上和他們遇到的種種困難,需要號召廣大的佛教徒,包括海內外的佛教徒,有力的出力,盡我們力量,積極投身善後的工作中。這些善舉,都是發自於廣大佛教徒內心的,可以稱得上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我們人類長期以來受到以科技為主導思想的影響,人追求很大的層面都是物質的最大化。從心理方面的建設,從精神方面的追求,從道德方面的提升,每每與社會的發展不能同步。同時我們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對大自然的索取也越來越多,全球都是這樣的趨勢。因此我們怎樣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極為重要的。當然災異在古代就有,不是戊戌年才有,是長期存在的。這些自然災害雖然不可避免會產生,但是我們人心的改變也會影響到客觀環境的改變,佛教講:內心清淨,外在的環境也會逐步更加清淨。

天辛大師談戊戌災異:泰國普吉島翻船遇難者祈福放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