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學佛禪修講記:佛教中國化之即心即佛

戊戌年學佛禪修講記:佛教中國化之即心即佛

佛教傳入中國,影響了中國社會的文化、審美、語言。

今天我們口語中的日常詞彙就有許多源出佛教文化,例如世界、時間、信仰、平等、現在、天堂、覺悟、法寶、魔、宇宙、塔、唯心、真理、因果、相對、絕對、十字街頭、當頭棒喝、盲人摸象……

中國佛教已成為中國文化中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兩漢之後,持續近四百年的政治分裂和社會危機,當時社會“成為異域思想和制度得以植入的極有希望的溫床”。

在南北朝,佛教不得不適應南北兩種不同的政治環境和文化。這種紮根本土的努力,出現了日後佛教南北宗分化的最初雛形,事實上此後的中國佛教發展,大抵都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為此提出兩個觀點,即佛教從“沙門不敬王者”和“漸悟”的立場上後退,逐漸放棄其獨立性和外國色彩。

拜不拜王者表面上看是僧俗之爭,但實質上與漸悟、頓悟之分一樣,都是華夷之分。最終的結局是佛教為適應中國文化進行了改變,不但接受了自北魏起設立的僧職機構,而且頓悟說最終發展成中國佛教唯一的正宗。

佛教發源地印度,人們認為“一闡提不能成佛”,但中國人卻相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及“人皆可以為堯舜”。面對中國社會中這一思想現實,佛教在中國發展出了自己的流派。這一佛教流派又向外傳播,被日本和朝鮮文化所接受的佛教,實際上已經不是印度佛教,而是經過中國文化改造的中國佛教。

佛教對中國文化有補充作用,這是佛教實現中國化的前提。一種文明的進步需要不斷吸收其他外來文明的優長,作為自己的補充。佛教的中國化經歷了“比附—衝突—融合”的過程。佛教傳入中國之初,首先依附道術和玄學生存,甚至出現與玄學類似的佛教般若學。東晉以後,隨著佛教書籍的翻譯成果漸增,佛教文化的異質性越來越明顯,佛教與中國文化的爭辯也越來越具體,主要表現在“神滅”與“神不滅”的爭論、沙門是否敬法王、夷夏之爭三方面的衝突。衝突最劇烈的時期,甚至出現了北魏武帝滅佛和北周武帝毀佛。

隋唐時期採取三教並獎的政策。經過長期的會通與融合,中國社會基本形成了以人文主義精神為主要特色的儒家思想、自然主義精神為主要特色的道家思想和以解脫精神為主要特色的佛教思想。佛教經過中國化的歷程,不僅本身獲得極大發展,而且對中國文化尤其是人文藝術等方面的發展貢獻很大,佛教與中國文化出現了大融合。

大乘佛教在中國發揚光大,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並形成了眾多的宗派。特別是在隋唐之後產生的禪宗、華嚴宗、天台宗、淨土宗,是中國本土文化所產生的、吸收了儒道思想的教派。佛教在中國經過長期演化,成功實現了中國化,其中國化的歷程對實現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有著重要啟示。

天辛大師說,學佛為本,放生為末,人間佛教還得靠人創造。現今是科學化、商業化、社會化、信息化的時代,社會共業問題的影響效應遠大於個人問題的簡單疊加。在這個時代,不能只考慮個人是善心善行就好,還要考慮行為本身在社會共業環境中的牽連作用、擴散影響,關顧到更廣大的緣起,讓我們的善心、善行更加廣大圓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