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辛大師談周易風水申遺:梵淨山良渚文化玉琮也圖騰

天辛大師談周易風水申遺:梵淨山良渚文化玉琮也圖騰

開天祭禮,玉琮為王----天辛大師

"琮"始見於《周禮》等古籍。其形以《周禮·考工記·玉人》所釋:"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質篇》曰:"圓中牙身玄外曰琮"。鄭玄補註《周禮》時說:"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鍇釋琮時講:"狀若八角而中圓"。後因後人難辨琮狀的實體,以致南宋時稱為"鎮圭"。至清乾隆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車釭?"的說法為據。

玉琮,後世又稱"輞頭"。其用途,一向以為就是"以黃琮禮地"的禮器。但自從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後,這種戰國秦漢間經師們的附會就不足為憑了,有的學者根據其造型和紋飾特徵,推測其為巫師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種法器,帶有強烈的原始巫術色彩。其具體使用方法還有待考證。玉琮在商周還常見,在戰國兩漢以後,就很少見了。其用途也被納入儒家的禮儀系統中,成為禮器。

據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約有200個項目有申遺的意向,其中100多個項目已進入預備清單。按照一個國家一年只能申報一個專案的規定,他們申遺之路至少需要一個世紀!誰都知道“文化遺產”標籤背後,蘊藏著巨大的現實利益。換句話說,各地能為諸如“二喬”“西門慶”等歷史名人故里,及虛無縹緲“九陰真經作者墓”等準物質文化遺產,爭得面紅耳赤、口水飛濺,難道不會上演“跳大神”“趕屍”“摸骨算命”等風水文化的發源地大戰?

基於歷史文化傳承及保護考量,申遺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起到法律與物質的雙重支撐。然而縱觀當下,重結果、輕保護的純粹為了申遺而申遺的熱潮,日益偏離了申遺的初衷,成為經濟乃至政績的槓桿和抓手。試想,在不甚健康的經濟思維助推下,一些“指標思維”、“項目思維”,能不慣性地打造出“申遺鋪路、經濟唱戲”、“借文化這隻雞下GDP的蛋”的行為理念,隨之成為“申遺熱”的真正主旋律嗎?

事實上,周易風水項目並沒有列入非遺名錄的迫切性與必要性。對比那些在消逝邊緣掙扎的遺產,周易風水之術活得很是滋潤。有限的文化保護資源,理應優先服務於那些瀕危民俗民習,這是更負責任、更有效率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