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市積極破題探索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徑

一株株紅星蘋果苗整齊劃一,在風中搖曳著身姿;綠油油的紅薯苗、中草藥射干等套種於林下,長勢喜人;沿著蜿蜒曲折、修葺一新的石板路驅車到最高處,層層疊疊的梯田與碧波盪漾的郭莊水庫遙相呼應,宛如一幅天然畫卷。這裡是位於昔陽縣大寨鎮郭莊村的盛大農牧專業合作社,然而記者瞭解到,去年的這個時節,此處還是集中連片的荒山荒溝。

“去年,我們通過實施佔補平衡政策,在這裡新增用地指標316畝,並以30年的土地經營權承包給專業合作社,按佔補平衡指標交易價8萬元/畝計算,政府可收益近2500萬元。不僅如此,有限土地得以規模化經營,村集體也增加了收益,老百姓空餘時間還可以在合作社打工,真是一舉多得!”6月16日,昔陽縣國土資源局局長王志剛向記者介紹。

昔陽縣的實踐只是我市開展土地整治工作的一個縮影。

去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視察工作時指出:“要通過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破解生態脆弱、抓好生態保護修復和資源集約利用的問題,從實際出發,探索能有效利用農村資源的好路子。”

2018年5月,我市召開“激活農村資源、促進鄉村振興”攻堅行動動員會,這一行動的重點是實施土地綜合治理、水資源開發利用、林業擴規增效三大任務,總投資超過百億元。

“開展此項攻堅行動,就是我們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的‘晉中行動’‘晉中實踐’。”市委書記王成說。

謀篇佈局 破題探索

加快推進城市資本“上山下鄉”

黨的十九大做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好、推進好、實現好鄉村振興戰略,突破口在哪?

面對我市耕地“量少質低”、水資源“先天不足”、森林資源“總量不足”等實際,市委、市政府意識到,促進鄉村振興,謀求高質量發展,激活農村各類資源才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當務之急、固本之策。

於是,一場新的攻堅戰役在晉中大地迅速打響。市委、市政府將此作為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抓手,轉型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舉全市之力予以推進。

記者從我市制訂出臺的《晉中市“激活農村資源、促進鄉村振興”攻堅行動方案》中瞭解到,為期3年的攻堅行動重點實施三項任務:一、土地綜合整治,三年實施耕地佔補平衡、高標準農田建設、增減掛鉤項目132萬畝,預計總投資59億元;二、水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實施水網建設、農田灌溉、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預計三年總投資31億元;三、林業擴規增效,重點實施種苗培育和林果產業增效工程,預計三年投資13.8億元。

市委副書記、市長趙建平在全市動員部署會上進行了全面闡述:“開展此項攻堅行動,目的就是要加快推進城市資本‘上山下鄉’,加快改革農村資源要素的供給方式和供給結構,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與此同時,激活農村資源也是推動晉中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面對轉型綜改示範區、山西農谷等重大戰略機遇,我市迎來發展進程中獨有的黃金期。2018年,是我省確定的轉型項目建設年,我市作為太原都市區的核心區,是多項改革實踐的主力軍,唯有在土地供給上破局,才能在轉型綜改這場大考中作出“晉中探索”、貢獻“晉中力量”。

三大平臺 八大工程

實現資源利用最優化、效益最大化

“激活農村資源、促進鄉村振興”攻堅行動,概括起來就是通過搭建三大平臺(土地整治投資公司、林業發展投資公司和水務公司),撬動百億元資金,實施八大工程(耕地佔補平衡、高標準農田建設、增減掛鉤、水網建設、農田灌溉工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種苗培育、林果產業增效),進一步激活土地、林木、水利等資源,最終實現利用最優化、效益最大化。

晉中有育苗的傳統,面積保有量全省第一,佔到近五分之一,然而種植過於分散,個人育苗佔比達到70%,一直沒有形成“產業拳頭”,甚至出現“苗賤傷農”的現象。此次攻堅行動中,我市引入了山西交投集團,計劃在壽陽投資建設3萬多畝育苗基地,同時以基地為龍頭,以市場優勢為紐帶,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整合全市分散經營的苗圃,建設覆蓋山西、輻射華北的優質苗木生產供應基地,打造“林業產業航母”,既實現了育苗產業的轉型升級,又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

2012年以來,昔陽縣在全市率先利用社會資本積極進行土地開發整理,6年時間共造地30316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近8%。

“這一行動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綜合能力,而且通過新增耕地緩解了工業發展和城鎮建設的用地需求,增加了縣財政收入,更實現了從原來‘項目等地’到‘地等項目’的轉變。”昔陽縣委書記王根元向記者介紹。

通過土地綜合整治,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得到了高產能的土地,通過農田水利灌溉工程,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提高了土地單產,更促進了農民增收,從根本上破解了“農村的地農民用不上、用不好”的困局。通過增減掛鉤實現了與舊村改造、移民搬遷的高效融合。特別是貧困縣可以將土地整治的收益直接反哺脫貧攻堅,最大限度地解決了攻堅戰資金問題。

市國土資源局局長王雙壽告訴記者:“三年實施佔補平衡、增減掛鉤、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32萬畝,估算收益34.7億元。這些錢可以反哺“三農”,用於鄉村振興。同時,通過土地綜合整治補充的用地指標,大大提升全市土地供給能力,項目建設的基礎和保障將更加牢靠。”

與此同時,通過實施土地綜合治理、林業擴規增效、水資源開發利用,進一步對生態環境進行了保護修復,重新構建了生態平衡。原本缺水的地方有了水,缺綠的地方增了綠,生態遭到破壞的地方得以治理,實現了科學、有序、高質量的發展。

政府主導 市場運作

堅決打勝打好攻堅戰

路線圖已經確定,攻堅戰全面打響。如今,全市各個縣(區、市)都在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迅速推動落實。

壽陽縣以“政府+社會資本”的模式與陽煤集團、大地控股等企業合作,依託壽陽豐富的未利用地資源,藉助企業的資金技術優勢和“土地整治+”的項目模式,在啟動實施5000畝開發造地、增減掛鉤項目的同時,統籌推動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礦山生態恢復治理等工作,為該縣重點項目和綜改區建設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和指標補充。

榆社縣按照“統籌規劃、穩步推進、逐步深入”的工作思路,在加快建設集中安置點、統籌做好“人”的搬遷的基礎上,用好土地政策,下足“繡花”功夫,全面鋪開62個整體搬遷村的拆除復墾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全力抓好舊村復墾、土地流轉、業態培育三項工作,積極盤活農村資源,有效激發內生動力,不斷探索深度貧困地區加快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新路徑,讓農村資源活起來、農業產業旺起來、廣大農民富起來。”榆社縣委副書記、縣長韓軍表示。

在攻堅行動中,我市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模式,通過搭建專業融資平臺,鼓勵引導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農村資源開發,推進資金投入多元化、項目運作專業化、建設管理規範化。同時,堅持市級統籌、縣級實施,市直部門具體指導,並把行動確定為“一把手”工程,強力推進。按照任務量、時間表、路線圖,對照任務,咬緊時間節點、細化工作方案,確保工作強力度推進和攻堅行動早見效、見實效。此外,將攻堅行動任務清單完成情況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13710系統跟蹤督辦、考核問效,對不擔當、不作為、慢作為的從嚴追究責任。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相信全市上下將以抓鐵留痕、踏石有印的精神,精心組織、真抓實幹,彰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實踐力量,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晉中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