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口訣(破解隸書密碼)

一、淺析隸書口訣

中國書法經過數千年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先後經歷了篆、隸、草、楷、行書的演變。篆書種類眾多,主要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三種。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卜辭以及占卜有關的記載文字,是我國現有的最古老的書法藝術遺產,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大篆有兩種:一種叫鐘鼎文,又稱金文,是商、周兩代鑄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用筆於環轉之中略帶方勢,結體嚴整而疏朗,字型參差不一,但卻分佈天然,顯得氣度宏偉。另一種叫石鼓文,是刻在10個鼓狀石墩上記載田獵等事情的韻文,其體態更趨嚴謹,顯得雄強渾厚,朴茂自然,端莊凝重而又生動活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進行“書同文”的改革,把各國所使用的文字收集起來,存其所用,去其各異,加以綜合整理,定為全國統一使用的規範文字,稱為小篆,亦稱秦篆。到了秦代,由於小篆書寫太慢,也太吃力,不能適應當時緊急的軍事文書和浩繁的監獄文字的需要,官吏們便將書體進一步整理加工,遂成為一種新型的書體,並且應用在公文上,並受到了秦始皇的高度讚賞。因為當時辦公文的小官叫“徒隸”,人們就將這種書體取名為隸書。

在漫長的書法史中,出現了很多著名的大書家,而有很多書寫得很好的碑刻、墨跡,卻是出自無法考查的民間書法藝術家。於是,在民間就流傳著這樣一首“隸書口訣”:方勁古拙,如龜如鱉。蠶頭雁尾,筆必三折。雁不雙飛,蠶無二色。點畫俯仰,左挑右磔。重濁輕清,斬釘截鐵。 這首隸書口訣,概括了隸書的主要特點及寫法要求,是人們長期實踐的總結。解剖這首口訣,對我們認識隸書的面貌、寫法會有諸多幫助。

“方勁古拙,如龜如鱉”。隸書是從篆書演變而來的,使漢字從原來的單一的筆畫發展成為多變的筆畫,把篆書圓轉筆畫變為了方折,所以有篆圓隸方的說法,而隸書是比較古老的字體,它的筆畫要寫得古樸、蒼老,給人一種滄桑殘缺美,方勁古拙道出了隸書的概貌。篆書和楷書多取縱勢,形狀成豎長方形,使筆畫縱向延伸;而隸書字形較扁,筆畫向橫的方向發展,用扁形動物龜、鱉比喻隸書字身的形狀最恰當無疑。

“蠶頭雁尾,筆必三折”。指的是隸書特有的橫畫波橫,寫波橫時先用逆鋒向左行筆,再往左下按筆,然後慢慢提起向右運行,這就是平出;最後寫挑腳時,筆峰向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狀好似大雁之尾,一般為露鋒收筆。在波橫需要變化時,雁尾也可輕挑出,使筆尖拖長,產生秀氣美,如清代鄭簠的隸書的波橫。寫挑腳應採用提引的方法,這樣筆勢舒展自然;不能“扭甩”出去,否則搖擺、輕浮。筆必三折概述了隸書的筆畫要注意落筆、行筆、收筆三個步驟,亦稱“三折法” ,藏鋒逆入,有的用“回鋒” ,有的用“停駐”。

“雁不雙飛,蠶無二色”。如一個字有兩筆或兩筆以上的橫畫,只能把其中的一橫寫成波橫,其餘寫成平橫,這就叫“雁不雙飛”。蠶無二色是指起筆的蠶頭寫法不能相同,要有輕重、肥瘦變化。在練習隸書中,應做到以下幾點:上下兩橫不能都寫成波橫,形成“雙飛”,應將其中一橫寫成平橫。多筆橫畫不能都寫成波橫,呈“一路飄飛”,波橫只能保留一筆,其餘寫成平橫。上下出現兩個捺筆,稱為“二捺”,應將其中一筆改變筆形,保留一個捺筆。波橫與撇捺共用,也屬於“雙飛”,應將波橫寫成平橫,保留撇捺。包圍結構的筆畫不應有挑勢,不要隨意挑出。 “點畫俯仰,左挑右磔”。隸書的筆畫以方折伸開,中宮收緊,撇、捺、彎勾放縱,體型方扁為結體的基本特點。隸書字型的方扁取橫勢,很多筆畫對稱的展開,撇捺的組合猶如“雁展雙翅”,俯仰勢增強。

“重濁輕清,斬釘截鐵”。隸書派生出了8個基本筆畫和更多的變化筆畫,他們的筆畫變化多端,粗細不一,重的筆畫要寫得飽滿,輕的筆畫要寫得秀氣。隸書用筆時,有較好的力量和自然的節奏,從微小的動作中流露出筆意,但須寫出方勁有力的效果。

當然,以上口訣只是隸書的一般特徵及寫法要求,是隸書的共性,為初學者必須掌握的。不同的碑帖,其用筆、結體和個性是多樣的。如《張遷碑》的方勁沉穩,《曹全碑》的飄逸秀美,《史晨碑》的端莊秀雅,《乙英碑》的峻嚴峭謹......。書法愛好者們亦不能按照上面口訣或碑帖呆板的進行創作,要敢於打破常規,力爭創新,寫出自己的個性來,這樣才能在書法上有所造詣。正如米芾《海岳名言》中自謂:“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遞取諸長,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

附:隸書,是源於篆書的書體,創始於秦代,盛行於漢代。今天所談的是東漢隸書成熟期的字體,亦是我們通常使用的隸書。這種書體,既古體巧拙又規矩易認,既工整嚴謹又生動活潑,不僅有其藝術價值--在書法園地中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且還有實用價值。

漢字是中國古代廣大勞動人民創造、改革、發展起來的。書法藝術隨著文字的形成而孕育產生,是中國人民群眾辛勤勞動和廣泛實踐的產物。在漫長的書法史中,出現了很多著名的大書家,而有很多書寫得很好的碑刻、墨跡,卻是出自無從查考的民間書者的手筆,在中國民間,就流傳這樣的一首【隸書口訣】:

方勁古拙,如龜如鱉

蠶頭雁尾,筆必三折

雁不雙飛,蠶無二色

點畫俯仰,左挑右磔

重濁輕清,斬釘截鐵

這【隸書口訣】,雖不見經傳,亦難以確認是何人所撰。但確是概括了隸書的主要特點及寫法要求,是種體會和總結。解剖這首口決,對我們認識隸書的面貌、練習隸書的寫法會有不少的幫助。

隸書口訣(破解隸書密碼)

二、寫法

A漢隸

秦代而起的西漢王朝,在許多方面承襲秦制,書體依然是小篆、隸書並行。篆書多用於重要的官方文獻、符璽、幡信及碑額的裝飾,隸書的使用則更普遍。從『戰國縱橫家書』、『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簡帛書中,可看出西漢初期的隸書和秦隸是一脈相承的,並沒明顯的差別,只是漢隸比秦隸波磔明顯些,篆意少一點而已。

西漢經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期,國家統一強盛,經濟繁榮發達,文化藝術也隨之昌盛。在這種有利的歷史背景下,加快了隸書邁向成熟的步伐。至西漢宣帝年間(西元前七三~前四九年),隸書已基本完成從秦隸到漢隸的轉變。這個結論可從河北定縣四十號漢墓出土的文物--西漢宣帝五鳳二年(西元前五六年)的簡書上,得到驗證。

如今我們可以從近代出土的很多西漢竹木簡和繒帛書中,對西漢隸書獲得較全面的瞭解。除前面已提到的簡帛書外,漢代的墨跡隸書主要還有『居延漢簡』和『武威漢簡』等。這些漢簡用筆自由奔放,結體富於變化,不事雕琢,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廣闊的生命力。

B八分書

時至東漢,只在冊命三公時還用小篆,一般均用隸書。這時的隸書已不再限於原來的「隸、佐、史」之義,它受到了朝野上下的廣泛重視。在實用的基礎上,人們進而講究點畫和字形的美觀,對隸書加以藻飾,使之俯仰遒麗、波磔俊美、分張外拓、整齊端莊,成為既正規又富藝術性的字體。因其筆畫分背、結體扁方,形若「八」字,因此被稱作「八分書」。

「八分」之名起於東漢,前人已做過不少解釋,比較可信的有唐張懷瓘『書斷』說的:「漸若八字分散,故曰八分。」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說的:「言其勢左右分佈相背然也。」近人胡小石『書藝略論』說的:「隸書既成,漸加波磔,以增華飾,則為八分。」『唐六典』卷十說的:「四曰八分,謂石經碑碣所用。」綜合這些說法可以斷定,「八分」乃是成熟、規範化了的隸書別名,它以東漢著名的碑刻為代表。

東漢章帝曾下詔公卿用隸書上書,因而確立隸書的正統地位,使其完全取代篆書。至桓、靈之世(西元一四七~一八九年),隸書已高度成熟,在藝術上也達到了顛峰。傳世的漢隸名碑多出於這個時期,約有一百七十餘種。

C漢碑

漢代發展了秦代刻石記功的風氣,立碑之風大興,或用以表彰功德,或替當時的儒教做思想上的宣導,尤其桓、靈之世,盛行厚葬,「碑碣雲起」給書法家們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用武之地,從而產生了眾多被視為隸書典範的著名碑刻。

在東漢時,擅長隸書的書法家以蔡邕和鍾繇的名氣最大,所以有些東漢名碑,都被人附會成他倆的手筆。而漢碑上一般無書碑者的姓名,這也許與當時的習慣及書碑者地位低下有關。只有少數漢碑留下了書碑者的姓名,如『華山碑』的郭香察、『西狹頌』的仇靖、『郙閣頌』的仇拂、『衡方碑』的朱登等人。他們的姓名雖不見於記載,但他們精美的書藝卻賴碑刻流傳後世。

D漢隸的特色

隸書口訣(破解隸書密碼)

一、漢隸的特徵

(一)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漢隸大多是寫在竹簡上的,為節約竹料,減輕「書」的重量,方便閱讀和攜帶,需要在狹長的簡面上容納更多的字,於是筆劃上下緊縮。又為了要使字跡清楚,所以點畫左右分展,以盡量利用簡面的寬度(簡書多為一簡一行),這樣就形成了隸書內緊外鬆,左右分展,形體扁方的特徵。

(二) 變圓為方,變連為斷

篆體的字框呈「」形;隸體以方折為主,提按分明,或有圓轉,也含有方意,字框呈「□」形。篆書圓轉的拐彎,在隸書中變為直線的方折,這是漢字書寫速度加快的必然結果。因為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近,再者直線較弧線易於書寫。篆書中不少連貫的筆畫,在隸書中每斷為短畫。

(三) 欹側之勢,變化之妙

篆書「取力弇氣長」筆勢緩慢且多對稱之體,呈現出端莊靜穆之美;隸書「取勢險節短」奮筆短速,流露出欹側變化之妙。即使是全包圍結構的字,如「固、國、圓」之類,隸書也要採取獨駿一角的手段,來打破篆書的圓潤均衡。

(四) 獨奮一筆,搖曳生姿

最具隸書特色的筆畫是集「蠶頭」、「雁尾」於一身的波畫,其次是具有波畫某些特徵的掠(撇)和磔(捺)。掠尾之形近似「蠶頭」,磔尾即雁尾,磔的形狀酷似斜置的波畫。波、掠、磔因具有濃厚的裝飾性和抒情味,而成為獨奮一筆的對象。所謂獨奮一筆,是指在一個字中,特意突出某一筆道,將它寫得格外雄建超拔。只要其他筆畫安置得當,獨奮一筆非但不會破壞字的整體均衡,反而能形成點畫的鮮明對比。而體勢得搖曳多姿,又可獲得於不平衡處取平衡,險絕中見平正的藝術效果。

(五) 筆法複雜,點畫眾多

隸書作為由篆及楷的過渡字體,它的筆法和點畫,比篆書多而比楷書少。篆書只有點、直、弧三種筆畫,且粗細相同,缺少變化,被稱為「一筆書」。隸書的行筆加大了提按的幅度,豐富了快慢節奏,由此形成許多不同型態的筆畫。

二、漢隸的口訣

(一) 蒼勁古拙:隸書的裝飾性強,線條要樸拙典雅,剛勁有力,富於變化,筆勢要雄偉厚重,切忌圓滑板滯。

(二) 如龜如鱉:隸書的字形要像龜鱉那樣扁。

(三) 橫平豎直:橫畫要像水平線那樣平,豎畫要直如繩,但是又要有起伏動宕,不可僵硬。

(四) 左波右磔:撇畫的運筆由高到低,到結尾處又再高,像波浪似的。捺畫的捺角像切肉的姿勢。

(五) 蠶頭雁尾:是隸書中主要橫畫的裝飾,在開頭處設蠶頭,結尾處設雁尾。

(六) 雁少雙飛:設雁尾是純粹為了裝飾,多了反而不好看,一個字中,只有一筆橫畫設雁尾。

(七) 蠶不二設:和上同。

(八) 筆必三折:隸書運筆時,欲右先左為一折,行筆至盡頭處為二折,回鋒收筆為三折。這樣的線條才會蒼勁有力。

(九) 點畫俯仰:每一筆畫要互相顧盼,彼此呼應,這樣的字形才會體勢多姿。

(十) 斬釘截鐵:隸書的筆畫清楚、乾淨俐落,切忌拖泥帶水。

隸書在中國文字演變上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它變自篆體,由圓易直,漸趨簡易,下啟行、楷,使中國文字逐漸定型。隸書在中國書法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左右伸張的橫勢結構,突顯了隸書的結構美學,也深深影響了後世書家的風格。所以研究中國文字,不能忽略隸書的關鍵地位;研究中國書法,也不能忽視隸書的深遠影響。因之,學習隸書,既能瞭解中國文字的演變,對中國書法也能有深切的認識,而且隸書不若篆體的難識難寫,接近楷書,其結構重心低,很容易掌握,是很值得推行的書法字體

隸書口訣(破解隸書密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