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在現實世界打造出一座「侏羅紀公園」?

1993年由斯皮爾伯格執導的《侏羅紀公園》成為了科幻驚悚電影歷史上的里程碑作品,二十五年後的今天,《侏羅紀世界2:隕落國度》電影和遊戲《侏羅紀世界:進化》同時推出,讓恐龍迷們在這個夏天大呼過癮。

看罷電影,玩完遊戲之後,我們不由得思索這樣一個問題——以人類的科技發展水平,在現實世界真的可以建造一座“侏羅紀公園”嗎?

技術準備

實現“侏羅紀公園”最基本,也是最難的一環,是讓遊客見到真正的恐龍。否則,下面這種也可以稱為“侏羅紀公園”了……

如何才能在現實世界打造出一座“侏羅紀公園”?

從技術角度來講,克隆恐龍的技術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了,而且實現起來的難度和創造克隆羊多利相比,其實差不了多少,前提是要獲得讓恐龍復活的原材料——DNA。作為一種早在幾百萬年前就滅絕的遠古生物,人類根本無法找到依然具有活性的DNA,除非像電影第一集開頭所描述的那樣……

是的,你需要一隻剛剛叮過恐龍的蚊子。還沒有擦擦嘴,它就死在了天空滴落下來的一團松脂之中,變成了琥珀,然後埋藏在土地中。在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之後,以化石的形態被一群旨在複製遠古生命的基因學家,而不是想拿到拍賣行變現的挖寶者發現……這樣應該就差不多了吧?!

其實,還差得很遠!

我們知道DNA的穩定性和溫度的關聯極大,在經歷了包括火山爆發、洪水和小行星撞擊地球等一系列的災難,再加上劇烈的地殼運動之後,恐龍的DNA是絕對不可能完整保存到現代的。對此,原著小說和電影也並沒有對這一科學常識進行選擇性失明:InGen公司科研團隊是通過現代爬行動物——比如鱷魚、蜥蜴的DNA,來填補化石中恐龍遺傳序列中的缺失部分。

2015年的《侏羅紀世界》煞有其事的揭開了一個陰謀:公園是用其他生物同恐龍的DNA來組合,用於創造更多用於取悅遊客的生物,他們根本就不是在複製恐龍,而是創造怪物。其實,在侏羅紀公園創立之初,哈蒙德博士的團隊就是按照這個路子走的。

如何才能在現實世界打造出一座“侏羅紀公園”?

如果再說點弔書袋的話,就算獲得了完整的恐龍基因,距離複製也有很大一段路要走。克隆羊多莉之所以容易,是因為可以輕鬆找到同類進行代孕,但這個待遇是恐龍所沒有的。DNA不等於細胞,就算拿到了完整基因組,沒有細胞環境不過一堆大分子而已。把恐龍DNA注入鱷魚卵,外來的遺傳信息很快就被降解了。

唯一有點指望的,就是在人工製造出完整細胞核膜之後,再進行數輪異種移植,通過基因編輯技術篩選出最接近恐龍的胚胎。只是相關技術進展實在是過於緩慢,所面臨的倫理爭議壓力也極大,估計到真正有點眉目的時候,《侏羅紀世界》都拍到二十五集了……

資金準備

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基因工程技術雖然進步迅速,但因其投資大、回報週期長、技術複雜、前進不明朗,再加上民眾的不瞭解,大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實現基因工程技術的工業化和產業化,依然是一件世界性的難題。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全球醫藥行業所獲的融資,基因技術僅佔不到9%,並且主要集中在重大疾病檢測這一塊內容。

簡單的講,沒有技術、人才和資金,侏羅紀公園根本就是天方夜譚。這個旨在複製恐龍的項目無論PPT做得有多漂亮,都不可能獲得資本大佬們的注意,因為它過於無厘頭了。

公園創始人哈蒙德當然知道這個龐大的項目的維繫,需要更多渠道的融資。每一個現代人都對恐龍這種遠古生物充滿了好奇心,但他們又覺得複製恐龍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征服公眾的最好方法,就是扭轉這個概念——哪怕是其中極其微小的一部分。

為此,哈蒙德的團隊開始了一場曲線救國的表演,他們一開始並沒有主攻恐龍,而是DNA構造更加簡單的遠古生物。1985年,一隻二疊紀的帆背異齒獸被複制之後,整個社會輿論一片譁然,悄然上市的“恐龍概念股”也因此在美國證券市場大熱。在吸引到足夠多的技術和資金之後,InGen終於可以開始這場跨越時空的科學奇蹟了。

選址準備

無論是“侏羅紀”系列電影,還是以《恐龍危機》為代表的相關題材遊戲,關於恐龍實驗基地的設定,均有高度的相似性。

-研究設施安排在小島上,避免來自外界的干擾和技術洩漏的風險。即便實驗過程中出現嚴重事故,也可以將風險降低到可控範圍之內。一開始,哈蒙德準備在內陸修建公園,至於放棄的原因,大家都懂的——根本不用等到恐龍暴走,光是極端動物保護主義者等等白左分子的搗蛋,就足以讓自己沒法開張了。

-小島應該有明顯的地形分割帶,用於設置科研和遊樂兩大區域。

-小島應為熱帶海洋性氣候,以儘可能地模擬恐龍所生活的侏羅紀時代的環境。

-小島距離大陸不能太遠,必須在直升機的航程之類。貨輪在4小時內可以到達,滿足遊客往返和物資補給方面的快捷性需求,也有利於緊急情況下人員的撤離和資產回收。

-樂園的最佳選址應該是在屬於美國傳統“後院”勢力範圍的中北美洲,利用地緣政治的優勢來保護園區的安全。

綜上所述,符合上述全部條件的地方,在我們這顆星球上只有一個地點,它就是位於北緯9°25′,西經87°13′的努布拉島(Isla Nublar,哥斯達黎加領土),它所在的拉斯·切克·莫特斯群島,距離哥國的尼科亞半島南端僅有120英里之遙。

如何才能在現實世界打造出一座“侏羅紀公園”?

這裡原本只有一群土著部落人過著近乎原始社會的生活,1821年,哥斯達黎加全境獨立,正式收回包括努布拉島在內的拉斯·切克·莫特斯群島的主權。然而當局根本沒有在這片“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的土地上播撒現代文明種子的動力,所以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時間裡,島民們依然保留著原始的生活方式。

1987年,在收到InGen對努布拉島的租賃合作意向之後,哥國政府隨即同意了為期五年的租賃合同。除了支付僅一百萬美元的租金以外,InGen還需要為遷入大陸的島民們解包括教育、醫療、就業在內的一系列問題。

由於獨特“三觀”,原住民對動遷計劃激烈抵制,InGen的建設工作根本無法開展,不得不借助來自官方的力量。1990年,在哥斯達黎加國民警衛隊的全力“配合”下,InGen安全部派出了一直僱傭兵部隊,對島上的幾個部落定居點展開暴力強拆,無家可歸的土著人被迫乘坐InGen的貨輪離開祖祖輩輩生活了十幾個世紀的這片土地。

開工建設

如何才能在現實世界打造出一座“侏羅紀公園”?

上圖是InGen公司的整體規劃圖,位於右側的小島,正是侏羅紀公園和日後的侏羅紀世界所在的努布拉島。左側面積更大索拉島(俗稱B區),則是InGen當初建立的科研基地。恐龍胚胎就是在這裡孕育之後,再送入努布拉島的東北區域的非開放區域進行孵化,最後進入園區內部的生態系統中成長。

如何才能在現實世界打造出一座“侏羅紀公園”?

水滴型的努布拉島地形地貌複雜,北部遍佈高山和峽谷,南部則由平原和湖泊構成,正北方向是一座休眠中的火山,侏羅紀公園的遊客活動區域就位於地勢相對平坦的東部和中央區域。努布拉島南北長8英里,東西寬3英里,面積僅有22平方英里。由於複雜的地形地貌和海拔變化,這片彈丸之地也擁有獨特的的氣象系統:低海拔地區呈熱帶雨林氣候,而高海拔地區則為溫帶海洋性溼潤氣候。沿海的高山阻擋了海洋水蒸氣向島內的流動,蒸汽噴泉和洋流的小環境水循環,在高山上空易形成積雨雲,雲霧森林在這樣的氣候野蠻生長,而森林又是儲水的有利條件,如此循環,完美模擬了侏羅紀時代的地球生態條件。

從地質學角度來看,努布拉島是一座因海底火山運動而隆起的海山,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南海岸線的大量天然蒸汽噴泉顯示,島嶼的地下岩漿活動依然頻繁,火山只是出於休眠狀態——到了最新一集的《侏羅紀世界2》,這座已經沉睡了四集電影的火山,就真的“醒了”。

在初代侏羅紀公園建設時期,哈蒙德就充分利用了島上得天獨厚的地質條件,首先在北部山區建造地熱發電廠,從而一勞永逸地解決了整個園區的能源問題——同時也為樂園的繼承者們挖了一個大坑……《侏羅紀世界2》的觀眾都知道,這次火山真的爆發了!

如何才能在現實世界打造出一座“侏羅紀公園”?

從企業學角度來說,《侏羅紀公園》第一集中園區的崩壞,根本就是人力資源、結構管理和風險控制方面的一部反面教材。然而,至少從整體格局來說,開張前的侏羅紀公園的確已經初具規模。

雖然公園距離哥斯達黎加沿岸僅有40分鐘的直升機飛行時間,但由於小島上無法修建大型機場,遊客依靠空中路線往返是不現實的。所以在島的東岸和北岸分別設有一個大型碼頭。遊客在抵達努布拉島之後,就可以沿著水陸兩條平行的道路進入遊客中心。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VIP遊客,電影第一集中的主角們,則是乘坐直升機抵達小島,並且直接飛越大瀑布進入公園主要設施的。

如何才能在現實世界打造出一座“侏羅紀公園”?

(侏羅紀公園內部的門禁制度形同虛設,遊客居然可以自由進出核心區域,這種管理漏洞也給後來發生的大災難留下了伏筆)

遊客中心以外的其他區域,安全問題的考慮就更少了。整個侏羅紀公園的遊覽線路,類似於非洲大草原上的國家公園,遊客乘坐著幾乎沒有防護能力的牧馬人吉普車在鋪裝道路上行駛。為了避免在和恐龍親密接觸的過程中發生事故,開放區域中散養的品種大都為性情相對溫順的草食類恐龍,迅猛龍之類的暴力分子均處於“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圈養狀態。

如何才能在現實世界打造出一座“侏羅紀公園”?

考慮到當時的公園僅僅只是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運營階段,再加上斯大爺的劇情需要,上述細節上的漏洞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真的以此為藍本打造一座恐龍公園,那麼它恐怕在開園的第一天就要關門大吉了。

如何才能在現實世界打造出一座“侏羅紀公園”?

推倒重建

在侏羅紀公園的災難發生之後,InGen公司經營愈發困難。1997年,Masrani公司老闆西蒙·馬斯拉尼將InGen公司收購為全資子公司,並於2002年開始重建侏羅紀公園,將其升級為了全新的“侏羅紀世界”。馬斯拉尼宣稱自己繼承哈蒙德先生的衣缽,然而事實證明,“葉公好龍分”的他僅僅只是一個更加瘋狂的商人而已。

但從硬件角度來看,侏羅紀世界不知道比此前充滿佛系思路的侏羅紀公園要高明到哪裡去了……豪華渡輪將遊客送達努布拉島改造後的大型碼頭,通過軌道交通將遊客們送往遊客中心,即便是在旅遊旺季,園區大門前也不可能出現排隊的情況。

建設者吸取了此前的教訓,將運營控制中心建設在遠離遊客中心的東南部丘陵地帶,避免閒雜人等混入禁區進行破壞和商業間諜活動。

旅遊線路的規劃,也嚴格貫徹了風控原則。無齒翼龍和雙齒翼龍的棲息地周圍環繞著巨型鳥籠,至於觀賞兩棲類恐龍的“白堊紀巡航”線路,遊客始終都處於裝甲遊艇的保護之中。

至那些Boss級生物的展示,則採用了動物表演的形式。就拿聲勢浩大的滄龍餵食秀來說,它的場館就是一座巨型人工洩湖,購物中心、酒店和觀光列車的終點站都圍繞著洩湖而建,形成環抱之勢。在洩湖旁建有環形看臺,專為遊客觀賞滄龍進食而設,看臺可以控制升降,在工作人員給滄龍投食後,看臺座椅下降至水面以下,隔著高強度玻璃近距離觀看滄龍進食的整個過程。

如何才能在現實世界打造出一座“侏羅紀公園”?

在自由行環節,一種名為“陀螺球”的小型代步觀賞載具可以保證遊客們的絕對安全。其外殼包裹有一層極為堅硬的氮氧化氯玻璃,陀螺技術可以使乘客在球體任何運動狀態下都保持直立狀態,最高時速可以達到28公里,讓遊客在茫茫草原上與副櫛龍、劍龍、三角龍、雷龍親密接觸。

如何才能在現實世界打造出一座“侏羅紀公園”?

然而無論從建設、運營還是管理角度來看都堪稱無懈可擊的侏羅紀世界,依然在《侏羅紀世界》中化為烏有。這場災難的導火索,表面上是那頭暴虐霸王龍的破壞——它利用體內樹蛙基因的體溫控制,巧妙騙過感應器,誘導管理員打開牢籠,並且一路“解放”自己的同胞。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人類根深蒂固的貪慾所必然導致的結果: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侏羅紀世界採用基因雜交方式創造出了越來越多的“新品種”,最終釀成了這場慘劇。

血淋淋的事實證明——只有人,才是侏羅紀世界興衰的唯一因素。正在《侏羅紀世界:進化》中扮演當家人的你,能為恐龍和遊客們把握好這條共有的生死線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