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文殊院始建於隋大業年間(605年——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改稱文殊院。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佛教重點寺院之一,中國長江上下游四大禪林之首,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集禪林聖蹟、園林古建、朝拜觀光、宗教修學於一體的佛教聖地。

文殊院佔地20餘萬餘平方米,現存建築乃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風格,全木質建築,六重正殿依次正對山門的中軸線上,氣勢恢宏、巍峨壯觀。

主要景點

成都​文殊院

文殊院圖片文殊院是四川省著名的佛教勝地,該院共有出家眾八十人左右,其中包括小沙彌五、六十人,是西南地區出家僧眾較多的大寺廟。據文殊院規定,年滿十八歲以上青年才能入廟,經試用兩試用格後得授予沙彌戒,正式出家。文殊院有悠久的歷史。相傳隋朝時,隋文帝之子蜀王楊秀的寵妃,為當時的「聖尼」信相所建,故稱「信相寺」。五代時一度改名「妙圓塔院」。宋代仍稱信相寺。據《成都縣誌》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建築俱焚,唯有十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為庵,苦行修持,數年之間行著四方,聲名遠揚。傳說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人們認為慈篤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為「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一七〇六年),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嘉慶、道光年間,文殊院方丈本圓法師又採辦了八十二根石柱,改建、擴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現今的規模。這八十二根石柱今天成為院中一景。

文殊院是成都市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佛教寺廟。共有房屋二百餘間,總建築面積一點一六萬平方米,有僧人六十多人。現在是四川省佛教協會所在地。

走近寺前,只見古樸厚重的圍牆盤繞在古剎四周,正門上嵌著「文殊院」三個大字,與圍牆上「南無阿彌陀佛」、「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世界和平、人類幸福」相映襯,使文殊院顯得十分莊嚴、肅穆。

寺內中軸線上依次分佈著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等五重殿宇,兩廡配以鐘鼓樓、禪堂、觀堂、客堂、齋堂、戒堂、唸佛堂及各職事寮房,形成閉鎖式的四合結構。

五重大殿連同前後照壁,分佈在長二百米的中軸線上,各殿堂樓閣古樸宏敞,飛簷翹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築。殿堂之間,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疏密得體,大小相同,寺中有園,園中有院,院中有景,環境極是清靜幽雅。又前臨文殊院街,後畔萬福橋側,素有「寺殿接通衢,禪房遠塵囂」之說。

成都​文殊院

文殊院圖片文殊院文物薈萃,寶物眾多。寺內供奉著大小三百餘尊佛像,有鋼鐵鑄造,有脫紗、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豐富。從年代而論,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間鐵鑄戒神,更有清代青銅鑄像,還有緬甸玉佛,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為我們研究古代雕塑、鑄造等工藝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護法韋馱像,一八二九年本圓法師主持塑造,整個塑像均以青銅翻砂而成,韋馱威武而立,相貌端莊,盔、鎧、靴、杵的鏈鎖,浮雕花飾,都雕琢剔透,工藝精湛,是一尊難得的藝術珍品。

還有一尊觀音大士像,也為一八二九年用青銅鑄造。觀音慈祥平和地坐騎在水獸身上,形象生動,纓絡衣紋、細緻流暢。所騎水獸,似獅非獅,似犬非犬,造型獨特,溫順可愛。這尊造像,反映了清代較高的雕鑄水平。

另有一尊緬甸玉佛,是文殊院和尚性鱗一九二二年一路募化,歷盡艱苦,步行到緬甸請回的,也十分珍貴。 在藏經樓,收藏了各種佛經上萬冊,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賜的《藥師》、《金剛經》等,十分珍貴。

寺內還珍藏明清以來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一七〇二年御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文曰∶「從皆趨世,出世者誰。人皆遺世,世誰為之。爰有大士,處此兩間。非濁非清非律非禪。惟是海月都師之式庶,復見之眾縛自脫。我夢西湖天宮化城,見兩天竺,宛如生平,雲披月滿。遺像在此,誰其贊之,惟東坡子。」

果親王墨跡是清朝雍正年間,果親王贈給文殊院的墨寶。條幅上寫著「日面月面,胡來漢現。有時放行,有時把斷。世法佛法,打成一片。苦作一片會,遇貴即賤。不作一片,麥裡有面。」另有一副於佑任所書「嶽滿法界月,清涼功德池」的對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