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各界追思著名僑領林文鏡:貢獻與風範長存

海内外各界追思著名侨领林文镜:贡献与风范长存

閩商報

閩商/閩企/商會/財經

“林文鏡先生是海外閩籍鄉親的傑出代表,也是廣大海外僑胞的傑出代表。”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譚天星在林文鏡追思告別會上說,“斯人已逝,其貢獻與風範長存!”

海内外各界追思著名侨领林文镜:贡献与风范长存

7月2日,著名僑領、華人企業家、融僑集團創始人林文鏡先生在福州去世,享年91歲。7月8日,林文鏡追思告別會在福州的福清洪寬工業中心舉行,海內外各界人士前往悼念。

一大早,福清洪寬工業中心便聚集了眾多前來悼念的人。追思告別會現場一派肅穆,大廳中央是林文鏡先生的巨幅彩色半身像,四周擺放著海內外各界敬獻的花圈、花籃。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福建省政府僑務辦公室、福建省歸國華僑聯合會以及眾多海外華人華僑社團,紛紛發來唁電。

海内外各界追思著名侨领林文镜:贡献与风范长存

中國僑聯原主席林兆樞,福建省政協原主席遊德馨,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州市委書記王寧等各界人士,在林文鏡先生的遺體前肅立默哀,向林文鏡先生的遺體三鞠躬,並與林文鏡先生親屬一一握手,表示慰問。

參加追思告別會的譚天星說,林文鏡的身上,集中體現了海外中華兒女堅韌不拔、勇於開拓、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他為增進海外僑胞特別是閩籍鄉親的團結情誼,促進中印尼友好交流合作做出了積極貢獻,為家鄉從根本上改變面貌、經濟社會繁榮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

出生於1928年3月的林文鏡,8歲時離開福清老家“下南洋”,後來成為東南亞有影響力的商界領袖。59歲時,林文鏡回到家鄉,立志幫助家鄉脫貧致富,辦工業、引臺資、建港口,助推福清快速崛起。

回顧林文鏡先生傳奇的一生,“兩次創業”讓他聲名斐然。用他自己的話說,“第一次創業是為了擺脫家庭的困境,第二次創業是為了幫助家鄉福清脫貧致富”。

走在林文鏡出生的福清市陽下街道溪頭村,只見清澈的大北溪從村中貫穿流過,溪流兩岸,居民小區整齊排列,村民自建的一幢幢獨棟小別墅錯落有致,這個寧靜的小村莊風景如畫。

村中,隨處可見的洪寬醫院、洪寬小學、洪寬中學、洪寬老人院、洪寬兒童樂園、洪寬大道等,均由林文鏡捐建,並以其父親林洪寬的名字來命名。

溪頭村曾是福建省最窮的鄉村之一。為改變家鄉的面貌,上世紀80年代末,林文鏡捐資數億元人民幣,改造村裡的基礎設施,為家鄉修橋、鋪路、通電話,還興辦學校、醫院、養老院等公益事業。

當天追思告別會的所在地——洪寬工業村,就由林文鏡一手創辦,是中國第一個由華僑創辦的工業村。該工業村利用林文鏡在海外的巨大影響力,吸引大量外商、臺商來投資,目前入駐企業超百家。

為了解決沒有港口給福清發展造成的制約,林文鏡捐資1200多萬元人民幣,完成了對江陰半島的勘察與港區、工業區、物流區的規劃,並自費在福州、紐約、臺北、香港、澳門、東京等地召開了10餘場“江陰半島大開發”推介會。在他的親力親為下,如今的江陰引來眾多客商,已是中國集裝箱吞吐量十大港口之一。

海内外各界追思著名侨领林文镜:贡献与风范长存

為了緬懷林文鏡對家鄉的貢獻,連日來,溪頭村很多民眾自發前往洪寬工業中心追思告別。“村裡的人基本上都去了。”村民林洪告訴中新社記者。

另一名年逾六旬的村民林開雄向記者感慨道,上世紀70年代時,村子裡還很落後,沒有學校、電影院;後來,在林文鏡的幫助下,村子裡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家鄉很漂亮,沒有他不會這麼漂亮;他對家鄉貢獻很大,家鄉人都不會忘記他。”

追思告別會上,譚天星表示,希望廣大海外僑胞,以林文鏡先生為楷模,愛國愛鄉愛僑,團結奮鬥,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