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您講述改革開放兩代人的故事:父子相互勉勵,共面創業風雨

为您讲述改革开放两代人的故事:父子相互勉励,共面创业风雨

为您讲述改革开放两代人的故事:父子相互勉励,共面创业风雨

2018年濱湖區委宣傳部啟動“美麗湖灣區”網絡文化活動,分為“共話濱湖街鎮新變化”、“共議兩代新發展”,“共享品質新生活”三個主題,全面展現濱湖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所取得的成就。特推出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共議兩代新發展”專題報道,四十年,兩代人,讓我們一起“共議兩代新發展”。

共議兩代新發展

为您讲述改革开放两代人的故事:父子相互勉励,共面创业风雨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叫林喬宇,是一位“80後”全球供貨商,故事的起源要從父親寫給他的一封信開始說起。

兩代人

“喬喬,今天來信和你聊聊有關失敗的問題,最近公司連受挫折,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你的痛苦和憂心忡忡,其實大可不必。失敗不代表無能,相反是寶貴的財富,任何人的一生都不能自始至終的保持順利。”這是一個老黨員、省勞模也是一個父親的林紀農給兒子林喬宇的鼓勵。十多年來,這封信始終被濱湖區榮巷街道勤新社區民營企業——無錫喬尼威爾鐵路設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喬宇當作“法寶”收藏著,每次拿出來看,都感到一種沉甸甸的分量,它代表著父子之間無限的信任。

为您讲述改革开放两代人的故事:父子相互勉励,共面创业风雨

故事要從他們自主研發減震器開始。2006年,當減震器這一產品開始國產化時,公司發展迎來轉折點。他們聯繫上法國阿爾斯通公司,這家知名企業為全球基礎設施和工業市場提供部件、系統和服務。與之配套就要符合他們的自動化要求。公司測算了成本,上條自動化設備生產線需要投入400萬元,但產出只有150萬元左右。如何解決落差。林喬宇不想放棄這次與大公司合作的機會,沒有足夠資金,就把土地抵押給銀行貸款,為節約成本,他們腦袋一拍,何不自己製造機械設備?說幹就幹,父子兵合作上陣,利用各自的專業領域知識研究嘗試。

为您讲述改革开放两代人的故事:父子相互勉励,共面创业风雨

七一前夕父子倆在車間察看即將發往美國市場的產品

源於大學時期打下的良好基礎,林喬宇這個畢業於電氣與自動化系的理工男,自學了CAD,請教老師、同學和朋友,從二手市場淘來鋼管、零碎鋼板等材料,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將設備製造出來,此時距離對方的交貨期已經過去三分之一的時間。而他們要用僅剩的兩個月製造出30個品種產品。交貨終於如期完成,然而他們又面臨著新的難題。經過法方檢驗,60萬元的貨品全部判定不合格!看著堆滿倉庫的退貨,林喬宇欲哭無淚,滿腔熱情換來當頭一盆涼水。

林喬宇告訴過他的團隊,有想法就要去嘗試,一切損失都由他來,一切後果都由他負責,這種精神來源於當初父親的支持。曾在無錫市第四橡膠廠擔任過副總工程師的林紀農站了出來,給兒子寫了一封家書,信中都是滿滿的鼓勵:“要時刻與失敗比鄰而居,面對失敗我們不能沮喪,否則我們將徹底失敗,保持活力保持上進心勇於挑戰才有機會成功,如果你宣佈精神破產,你就會輸掉一切,一定要戰勝自己。你在大學期間就成了一名共產黨員,你的素質我知道,我對你有信心!”

为您讲述改革开放两代人的故事:父子相互勉励,共面创业风雨

工作中的林喬宇

林喬宇把這封信作為父親對他的要求,一種莫大的心理支撐。那段時間,他幾乎將工廠當成了家,不斷失敗不斷嘗試,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換來了對方一句“OK”。十多年的努力,終於讓林喬宇成了父親的驕傲。十年間他在商海幾經浮沉,終於脫穎而出。公司連續獲得15項新型及實用專利,不僅成為國內高鐵、動車、地鐵減震器最大的供貨商,產品還走向國際,成為歐洲鐵路系統全球供貨商。

今年36歲的林喬宇將父親不怕困難、勇於挑戰的精神延續到了他的青年團隊,這支朝氣蓬勃的攻堅團隊果然不負眾望:2008年,林喬宇帶領一群“85後”開發全自動焊接設備,並著手研發焊接機器人;2012年,林喬宇帶領一群“90後”開發“復興號”高鐵座椅焊接件及6軸機械手;2016年,公司正式成為南京埃斯頓機器人工程有限公司授權系統集成商,工業機器人產品得以向更多領域拓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