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家銀行、25個項目!銀行全力進擊區塊鏈究竟爲哪般?

互鏈脈搏按:IBM曾在推特上預測,2018年將有91%的銀行會運用區塊鏈技術。金融業也因為高度的數字化常常被認為是最適合區塊鏈落地的領域。

中國的銀行家們亦對區塊鏈技術敞開懷抱。除了央行是目前全球擁有區塊鏈專利最多的機構,根據互鏈脈搏的統計:2016年以來,已有14家商業銀行推出了25個區塊鏈,涉及到了票據、融資租賃、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扶貧公益等方面。

您即將看到的是一幅中國銀行業運用區塊鏈技術的全景圖,耗時5分鐘,但絕對值得。

與其被革命不如趕緊續命

善於創造新聞的馬雲不久前又創造了一條新聞:金融科技獨角獸螞蟻金服於6月25日推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電子錢包跨境匯款業務。首次跨境業務開展於香港和菲律賓的個人轉賬業務,香港向菲律賓匯款最快3秒到賬。在區塊鏈的分佈式賬本加持下,除了匯率費用,幾乎不產生其他費用。

14家銀行、25個項目!銀行全力進擊區塊鏈究竟為哪般?

(在港菲律賓人Grace與馬雲合照)

區塊鏈等新技術到底會給傳統銀行業帶去怎樣的變革,激進的觀點是其物理狀態或許不復存在。早在2016年,吳曉波就曾說:“在未來的5-10年內,銀行會像庖丁解牛一樣被分解掉。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中間業務、網點、信用卡和銀聯這些傳統銀行領域中的業務,可能會完全消失。”

與其被革命,不如自己趕緊續命。中國的銀行家們對區塊鏈技術表現出重視。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強調:“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新技術的運用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對於銀行業傳統科技帶來非常大的挑戰。在這麼一個變化的年代,如果不能充分把握,如果不能充分運用,我覺得今後的銀行發展跟競爭會處於一個非常被動的地位。”

招商銀行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在今年年度報告中致辭稱:“本世紀前10年,移動互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相繼取得實質性突破,並在近5年廣泛應用。即使是初創公司,未來也有更大的機會‘進化’,從而實現‘降維打擊’,成為新的 ‘霸主’。 唯有順勢主動求變,才能與時光同行。”

區塊鏈究竟可以跟銀行業有怎樣的結合?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可以製造信任的分佈式賬本,具有去中介化、不可篡改、公開透明等特性,可用於解決交易、轉賬過程中的中介信任問題,以及提高處理效率、降低銀行間的對賬成本。本翼資本(CapitalWings)就提出,區塊鏈技術能從3個方面解決傳統銀行的痛點:1)解決傳統銀行生態鏈在部門調用時的效率損耗問題;2)解決傳統銀行經營的高門檻、高成本、客戶拓展緩慢低效的問題;3)消除銀行系統不同組織之間的信任不對稱。

畢馬威在其研究報告《中國銀行業轉型20大痛點問題與金融科技解決方案》中提出了包括針對中小企業信貸的傳統風控手段乏力、繁瑣的支付與轉賬服務、信貸業務流程的繁瑣耗時在內的20個問題。

以上文提到的螞蟻金服電子錢包跨境匯款業務為例,傳統銀行常規操作需要1~2天時間,而且只在工作日進行;此外,用戶不僅支付銀行0.1%的手續費,還必須通過銀行另外上繳150塊電訊費給SWIFT。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已經成為全球銀行的通用標準,該協會相當於跨國轉賬的中間人,從每筆業務中抽取“佣金”。

銀行+區塊鏈,未來正來。

14家商業銀行“觸鏈”

2016年9月,微眾銀行與上海華瑞銀行共同開發針對聯合貸款結算和清算業務的區塊鏈應用系統。此舉拉開了中國銀行業進軍區塊鏈的序幕。

根據互鏈脈搏統計,不到兩年時間,已有14家商業銀行“觸鏈”,涉及25個應用場景。其中,融資、數字票據和跨行支付3個場景應用範圍最廣,參與銀行業最多。

在融資場景落地的銀行多達5家。據英國《金融時報》消息,中國銀行(香港)與匯豐銀行早在2016年就合作開發了一套區塊鏈抵押貸款估值系統。互聯網出身的微眾銀行很早也嗅到了市場變革的味道,早在2016年9月與上海華瑞銀行共同開發主要用於“微粒貸”業務、針對聯合貸款結算和清算業務的區塊鏈應用系統。2017年8月,農業銀行與趣鏈科技合作,推出涉農互聯網電商融資系統“e鏈貸”。同年11月,建設銀行成功試水系統內區塊鏈福費廷(無追索權融資)交易,並在今年初完成全國首筆跨行區塊鏈福費廷交易,以及國內首筆國際保理區塊鏈交易。平安旗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雲平臺“壹企銀”最早於2017年上線,目前接入該融資平臺的中小企業節點數已達萬級。

4家樣本商業銀行瞄準了數字票據這個金融細分市場。2017年11月,江蘇銀行與無錫農商行合作完成首單票據“區塊鏈”跨行貼現業務交易。工行和中行則參與了由央行主導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該平臺已於2017年初測試成功,並於今年1月在上海票據交易所進入試運行階段。今年1月,主打小微金融的浙商銀行也發佈了首個基於區塊鏈的移動數字彙票平臺,為企業與個人提供在移動客戶端簽發、簽收、轉讓、買賣、兌付移動數字彙票的功能。

至少3家商業銀行已經開始在跨境支付場景上部署兵力。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均加入SWIFT gpi區塊鏈概念驗證(PoC)——SWIFT於去年初開啟的跨境支付創新項目,旨在優化跨境支付中的實時對賬環節,從而降低成本和運營風險。2017年3月,招商銀行通過區塊鏈直聯跨境支付應用技術,為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南海控股有限公司通過永隆銀行(招行為其母行)向其在香港同名賬戶實現跨境支付。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銀行是目前唯一推出自有數字錢包的樣本銀行。雖然有評測文章稱該錢包APP上手後是支付寶+微信紅包的簡易結合體,但實際上,這款區塊鏈電子錢包並不侷限於充值、轉賬等常規功能,而是接入了“公益中行”精準扶貧共享平臺,並將區塊鏈技術延伸至黨建工作,支持黨費繳納等增值服務。

14家銀行、25個項目!銀行全力進擊區塊鏈究竟為哪般?

中行佈局最廣,建行穩紮穩打

中國銀行的區塊鏈部署涉及面最廣,其應用場景多達6種:數字錢包、貿易融資、房屋租賃、公益扶貧、跨境支付和數字票據。除了數字票據和跨境支付處於測試(成功)階段,其他場景均已有成功案例,或已推出真實產品。目前,中國銀行已上線區塊鏈電子錢包APP、推出自有“公益中行”精準扶貧平臺、貿易融資應用,還與匯豐銀行合作開發了一款區塊鏈抵押貸款估值共享系統。今年4月,中行雄安分行與螞蟻金服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將繼續通過區塊鏈技術在雄安住房租賃相關領域開展合作。

從場景廣佈這點,也能看出中行邁入金融科技新時代的能動性。為了解決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難題,中行還牽頭研發了基於區塊鏈的客戶信息共享平臺“KYC金融聯盟鏈”(KYC,即充分了解你的客戶)。

建設銀行入場較晚,迄今涉及了4種應用場景,覆蓋面上稍遜於中行;但其接納區塊鏈技術的熱情不輸任何一家銀行業金融機構。2017年9月,建設銀行IBM合作開發了基於超級賬本Fabric 1.0的區塊鏈銀行保險業務平臺。今年1月8日,建設銀行首筆國際保理區塊鏈交易落地,成為國內首家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國際保理業務的銀行。2月,在雄安新區租房場景中,建行率先打破“銀行痛恨支付寶”的傳言,高調牽手螞蟻金服。

此外,建行落地穩健,一些項目已經開始出成績。建行浙江省分行辦理了業內首筆跨行區塊鏈福費廷交易,該應用入選工信部近期發佈的《2018年中國區塊 鏈產業白皮書》典型案例。截至目前,該分行福費廷鏈上交易近300筆,金額接近200億元。

14家銀行、25個項目!銀行全力進擊區塊鏈究竟為哪般?

國有六大行勇做“先行者”

即使本文暫未囊括匯豐銀行、贛州銀行、貴陽銀行等個別也開始涉足區塊鏈的銀行,六大國有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交通銀行——的區塊鏈應用案例將近是其他8家銀行的兩倍。國有六大行積極參與新興技術領域的探索,發揮先發主導優勢,積極響應《“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敞開大門歡迎”區塊鏈技術。

此外,最早進場的也是“國家隊”。央行旗下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院早在2015年開始佈局區塊鏈技術。此外,中國銀聯、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交通銀行首批加入2016年8月組建的銀行間市場區塊鏈技術研究組,著力於在銀行間市場區塊鏈技術、監管及法律框架的前瞻性研究以及與R3等國際區塊鏈聯盟的聯繫上。

在“國家隊”的示範作用下,其他商業銀行、互聯網銀行也陸續入局區塊鏈。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和微眾銀行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17年3月,招行為前海蛇口自貿片區註冊企業南海控股有限公司,通過永隆銀行向其在香港同名賬戶實現跨境支付——成功搶灘跨境結算應用。

平安銀行旗下“金融壹賬通”正式推出區塊鏈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區塊鏈即服務)平臺“壹賬鏈”,聚焦行業解決方案,應用前景無限。

微眾銀行不僅打開了互聯網銀行的藍海,還搭上了“金融+區塊鏈”的快車。微眾與上海華瑞銀行共同開發了一套針對聯合貸款結算和清算業務的區塊鏈應用系統,主要用於個人小額信用循環消費貸款,即我們所熟知的“微粒貸”。

14家銀行、25個項目!銀行全力進擊區塊鏈究竟為哪般?

區塊鏈應用集中於資產相關業務和中間業務

目前國內涉足區塊鏈的銀行具體業務可以分為四大類: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中間業務和非銀行業務。

14家銀行、25個項目!銀行全力進擊區塊鏈究竟為哪般?

在14家樣本銀行所涉及的25個區塊鏈應用案例中,資產相關業務和中間業務均有8個,佔比超過80%,而負債相關業務僅有2個,其他則是從公開資料判斷,與銀行內部業務沒有聯繫的應用,例如數字積分、公益扶貧等。

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是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核心。從銀行業務角度出發,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是上述核心業務的主力軍。其中,中國銀行從資產業務到負債業務再到中間業務均有涉足區塊鏈,業務面在所有國內銀行中依然最廣。

作為商業銀行兩大核心業務之一,資產業務中最重要的一塊是信貸業務。中行的貿易融資應用、抵押貸款估值共享系統,以及微眾銀行的“微粒貸”機構間對賬平臺、建行的福費廷交易均屬於信貸(相關)業務。

此外,聚焦三農問題的農行借力區塊鏈科技企業,推出互聯網電商融資系統“e鏈貸”,中小涉農企業在無抵押無擔保的情況下,憑藉自身的平臺信用就有機會申請這項信貸服務。

同在去年,江蘇銀行與無錫農商行合作完成票據“區塊鏈”跨行貼現業務交易。貼現是銀行的一項資產業務,匯票的支付方對銀行負債,銀行實際上與付款方有一種間接貸款關係。跨行貼現,即同業之間的信貸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負債業務佔比最低,這與現階段的區塊鏈技術在該業務場景中的操作性不足有一定關係。以存款、儲蓄為例,客戶群體眾多,現階段基礎設施建設能力是否足夠應對這類高時效、大流量的業務尚待商榷。

14家銀行、25個項目!銀行全力進擊區塊鏈究竟為哪般?

三大發展趨勢

在對信任有高需求的金融領域,區塊鏈或許能夠成為未來銀行業中的主流底層技術。這種趨勢在全球金融行業中開始顯現出來,國內銀行及時趕上這波浪潮,開始在融資、數字票據、跨境支付、房屋租賃等場景實現初步落地。國有六大行尤其在這方面起到先行示範作用。

結合對14家銀行區塊鏈案例的梳理,互鏈脈搏認為“區塊鏈+銀行”存在三大發展趨勢:

1)業務向外拓展。

除了建行的跨行福費廷交易、江蘇銀行和無錫農商行間的跨行貼現業務交易等個別案例,目前大多數銀行的區塊鏈應用侷限在銀行內部、分行間。

不過,這種“畫地為牢”的局面將很快打破,隨著聯盟鏈底層技術和生態系統的發展,未來會出現更多銀行間的區塊鏈業務,例如跨行轉賬、支付等。聯盟鏈更適合組織機構間的交易和結算,運行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容易在現實場景中落地。

不僅僅是銀行間,未來直接面向企業、終端客戶的區塊鏈應用也是前景可期。螞蟻金服聯手渣打銀行,已經交出一份to C區塊鏈應用的漂亮答卷,給予有志變革的銀行極大驅動力。

2)往更核心業務發展。

對銀行而言,存款、貸款業務是基石業務。從互鏈脈搏收集的銀行區塊鏈應用來看,雖然大多數應用與核心業務相關,本質上卻不是核心業務。例如,中行(香港)與匯豐銀行合作開發的抵押貸款估值系統,用於改善物業估價,銀行本身並不能通過這項應用放款進而獲得利潤。

目前,農行的“e鏈貸”、微眾銀行發起的“金鍊盟”等少數項目不同程度涉及核心的貸款業務;但對整個銀行業來講,在排除相關技術障礙、落實監管合規問題後,未來將區塊鏈應用在存貸款業務上,會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3)沿著由上至下的軌跡。

“區塊鏈 + 銀行“很大程度上是一場由上至下的金融革命。從入場時間看,“國家隊”是最早的一批。央行旗下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院早在2015年開始佈局區塊鏈技術。此外,中國銀聯、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交通銀行首批加入2016年8月組建的銀行間市場區塊鏈技術研究組,著力於在銀行間市場區塊鏈技術、監管及法律框架的前瞻性研究以及與R3等國際區塊鏈聯盟的聯繫上。

此外,區塊鏈的價值在國家政策層面得到正視和肯定。目前,全國已有十餘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相繼出臺了區塊鏈產業扶持政策和指導意見,多個省份甚至將區塊鏈列入本省“十三五”戰略發展規劃。產業基金如雨後春筍,各地區塊鏈產業園紛紛拔地而起。銀行業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創新和改革,勢必迎來重要的政策機遇期。

然而,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李虹含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區塊鏈技術在銀行體系中的應用仍處於初級階段。區塊鏈技術會給傳統的金融業務帶來巨大的影響,包括風險和挑戰。對此,商業銀行必須要理性地去看待它。”

附錄:

14家銀行、25個項目!銀行全力進擊區塊鏈究竟為哪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