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個旅遊小區迎客 村民收穫生態保護紅利

段時間,習水縣三岔河景區逐漸迎來避暑高峰,來自各地的遊客,為村民拓寬了增收途徑。村民和遊客,都享受到生態保護釋放的紅利。

三岔河景區位於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是該保護區的首個旅遊小區。為開闢這個旅遊小區,曾有過激烈的討論。

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個旅遊小區迎客 村民收穫生態保護紅利

丹霞河床上玩水的遊客

35 位貧困村民 三岔河裡就業

7 月 10 日,赤水河谷氣溫超過 35 度。三岔河景區內,因為森林的調節,一天中最熱時還不到 30 度。木棧道、旅遊通道上,隨處可見散步的遊人,剛被水漫過的丹霞石河床上,孩子們盡情戲水。

三岔河景區,對外稱 " 中國丹霞谷 ",是去年底初步建成投入運營的,主打森林、丹霞景觀和科普,位於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試驗區內。

負責運營這個景區的,是貴州習水大自然生態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公司數據顯示,從投入運營到現在,月營業額有 30 至 50 萬元。

50 多歲的三岔河村村民梁正芬,是精準識別的貧困戶。現在,她在三岔河景區內做保潔工作,除去社保等扣費,每月拿到手的工資是 2280 元。

據公司總經理鄭新偉介紹,公司現有的 50 多名員工,有 35 人是精準識別的貧困戶。他們的工資,根據所從事的工種不同,在 2280 至 3500 元之間。

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個旅遊小區迎客 村民收穫生態保護紅利

旅遊小區一角

丹霞和森林 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三岔河旅遊還拓展了村民的經營渠道。住在鍋廠壩的村民袁曉麗(音)說,除為遊客提供食宿,她和老伴還養著 100 多箱蜜蜂,光是賣蜂蜜給遊客,去年底至今的收入就有好幾萬元。

半個月前,60 多歲的鄒先生一家,第一次到三岔河旅遊。回去後不久,他和老伴帶著小孫子,又返回三岔河,向農家租了房,打算在這裡度過整個夏天。" 涼快,還能讓孩子認識很多植物、小昆蟲。" 他說。

" 包吃住,每個人一個月收費 1800 元。" 三岔河內的鍋廠壩,村民老唐說,他一家三兄弟經營的農家樂,20 多個床位現在已住了近一半。此外,餐飲生意也不錯,每天都有好幾桌遊客。

像鄒先生一樣,在三岔河溝內、溝外農家短期租住房屋的外地人,現在大約有 40 多人。但據瞭解,隨著氣溫持續走高,避暑的 " 大部隊 " 正陸續趕來。

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個旅遊小區迎客 村民收穫生態保護紅利

一位遊客在農家樂廚房裡拍攝照片

首個旅遊小區 村民生態保護主動

三岔河景區,是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第一個旅遊小區,目的是探索生態保護與利用的新路子。

習保區管理局局長吳太倫承認,在自然保護區內搞旅遊,很敏感。" 剛提出來,我也有擔心。" 他說,搞旅遊要修路,就要帶來人流,這對保護會造成影響,給管理帶來不便。

但不搞,又不能讓資源產生經濟效益,老百姓也有意見,對保護會產生牴觸情緒。

保護區管理局多次召開論證會,光是論證報告、資料等,就有幾公斤重。最終,經過近兩年的論證、爭取後,這個帶有試驗性質的旅遊小區獲批。

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個旅遊小區迎客 村民收穫生態保護紅利

景區木棧道上的遊客

據介紹,三岔河景區的建設,未對區內生態造成明顯影響——觀光車道路,利用原來的森林防火通道;步行木棧道,在林地空隙中穿行;

房屋、公廁、休息亭建設,在原有民居和空地上建設;汙水、火源處理,均在控制範圍內。

習保區三岔河管理站負責人戴正先說,搞旅遊後,以巡護為主的一線工作人員工作量增加了。

令人欣慰的是,生態保護的紅利通過森林旅遊逐漸釋放,村民保護的自覺性、主動性增強,常主動制止遊客不當行為。

吳太倫說,旅遊小區剛開始運營,還有很多數據需要監測。" 比如:人流量增大後,對區內動植物有多大影響、如何減少影響等等 " 他說,這些數據,會對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提供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