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清朝寧願亡國也不立憲,如果立憲了,結果是否會不一樣?


準確的說,清廷立憲了,只不過人們發現是假立憲,清廷一下子就滅亡了!一,為何立憲?清廷為什麼開啟立憲運動?原因其實很多。1,立憲可免滅亡。1905年,日俄戰爭,真正讓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震驚!立憲國戰勝君主國!從此立憲派成為國內外最大的思潮,楊度、梁啟超、譚延闓等都是其中佼佼者。

慈禧下決心開啟立憲改革,是因為聽到載澤的這段話:立憲之國,君主神聖不可侵犯,故於行政不負責任,由大臣代負之;即偶有行政失宜,或議會與之反對,或經議院彈劾,不過政府各大臣辭職,別立一新政府而已。故相位旦夕可遷,君位萬世不改,大利一。

2,立憲可消弭革命。1905年,同盟會成立了,但是面對國內的立憲運動,十分恐懼,因為如果立憲成功他們這些人永遠都是亂臣賊子。於是,同盟會的暗殺活動主要針對立憲派,尤其是清廷中傾向立憲的實權派實幹派官員。五大臣出洋考察,遭遇暗殺。恩銘在安徽辦立憲,被暗殺,革命黨真的不願意看到一個立憲的清廷。如果立憲成功,革命真的沒必要了!同盟會就土崩瓦解了!


3,立憲可以獲得列強好感。1898年,慈禧在戊戌政變後全面右轉,放棄一切革新,守舊派甚至鬧出了義和團鬧劇。當慈禧被列強打服氣了,就開始按照列強要求進行革新,希望得到列強的青睞,換取長期執政的機會。二,如何立憲?清廷如何立憲的問題,有三個層面需要考慮。

1,君主立憲制還是二元君主制?當時可供選擇的模式就兩種,一種德國日本式的二院君主制,君主和議會及其內閣分享權利,一種是英國式君主立憲制,君主統而不治議會及其內閣掌握大權。很明顯慈禧傾向於德國和日本的立憲制,可是德國的俾斯麥首相,日本的伊藤博文首相,這種能夠協調君主和議和的超級人才清廷有沒有?如果有?敢不敢用?這是最大的硬傷,首相是“副皇帝”,這是清廷不能容忍的!

2,要不要放權給漢人?和上一個一樣,如果進行立憲,從中央到地方開始進行選舉,那滿洲八旗子弟多半是選不上,那麼選出來的這些漢人士紳,是否可以信賴?如果漢人不能信賴,那麼滿人如何操作選舉操控議會和內閣?慈禧死前,通過和袁世凱奕劻的合作,還可以基本控制局勢。慈禧死後,載灃在中央到地方,財政到軍事安排滿人親貴掌權,這必然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反撲。


3,要不要放權給地方?清廷在八國聯軍那裡輸光了底褲,東南督撫卻搞了東南互保。清廷發現自己已經不能控制地方。當各地開辦起諮議局時,地方的離心離德更加嚴重了!諮議局,就是地方士紳為了搶班奪權搞出來的草臺班子議會。這個議會不是民主選舉產生,卻也代表著地方大多數既得利益者。當載灃加強中央集權時,引起了諮議局的恐懼。保路運動和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就是諮議局的立憲派,在新軍革命黨的鼓譟下的一次集體叛變。

三,立憲而亡的啟示!清廷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沒有人才!立憲運動成潮流,五大臣出洋考察,卻只能帶回來楊度的一本書。當初漢人留洋學法律,學軍事,學外語,滿人卻一直在學唱戲,學遛鳥。現在讓他們擔綱議會和內閣,怎麼可能做得好?當時清廷如果要和革命黨死磕,唯一的盟友就利益至上的立憲派,結果,清廷沒有爭取到立憲派的支持,把它推向了革命一邊。1910年,立憲的關鍵時刻,各省要求速開國會,四次請願,都被載灃拒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