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村幹部辭職外出闖蕩學經驗 帶全村人脫貧

提起南大橋鄉黃柏村“養鱔專家”吳緒賢,村裡群眾都會豎起大拇指。吳緒賢解決了淮河水系養殖鱔魚死亡率高、生長慢的問題,同時也為其他養殖戶提供了成熟的養殖技術。此外,他還成立了集養殖、服務、銷售為一體的專業養鱔合作社,保護了養殖戶的利益,取得了鱔魚的定價權,開始對外“用一個聲音”說話,達到了鱔魚增產又增收的目標。

村幹部辭職外出闖蕩學經驗

吳緒賢兄妹5人,排行老二,父母多病,家庭貧困。1986年夏,還有3個月時間就要參加高考的吳緒賢被迫輟學了,品學兼優的他擦乾傷心的眼淚,毅然回家務農,肩負起養家餬口的重任。

“是金子在哪裡都閃光”,1995年,他因任勞任怨、為人誠懇、有文化知識,受到了鄉鄰們的認可,村兩委很快發現了他這個人才,邀他進村當村幹部,他一干就是十年。為發展本村教育,他曾以個人名義貸款6萬,支持村小建設教學樓,然而,這些都是杯水車薪,改變不了貧困的面貌。這與他入村的初心相違,要解決本村的傳統小農經濟禁錮,必須要走出去,引進來,幹部要當先鋒,帶頭致富,否則群眾不能致富。2004年春,為尋找一條康莊大道,他果斷的辭去了村兩委職務,走上一條充滿荊棘的路,也走上了一條充滿希望的路。

憑著過人的聰明才智和知難而進的勇氣,他隻身一人前往廣東增城的一家印染廠打工。當他看到當地鱔魚養殖發達、利潤高、銷路旺、技術成熟,便萌生了在家鄉養殖鱔魚的念頭。“別人能幹的事,我也能幹,別的地方能做的事,自己家鄉也能做”,倔強的吳緒賢總是這樣認為。在家人強烈的反對聲中,他放下了安逸的白領,到養殖場當上一名小工,經過了幾個月學習,吳緒賢基本掌握了的技術。

發展養殖屢敗屢戰不服輸

2011年春,吳緒賢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南大橋鄉黃柏村學校村民組,經過近兩個月對本地水質、土壤、黃鱔的分析研究,在總結縣內其他鄉鎮養鱔失敗的基礎上,他得出:我縣屬淮河淡水系,南方黃鱔不易在本地大量生存,但本地黃鱔生長曆史久遠,理論上可以大量放養,在未被汙染水環境下建立規範生態養殖園。

說幹就幹,當年4月,吳緒賢投資20多萬元,從外購置了300多口網箱,流轉了10畝水塘,收購了當地5多萬尾鱔苗,辦起了生態養殖園。天有不測風雲,次年10月,眼看收穫將至,鱔魚卻大量死亡,用藥、換水、加氧、減少投料,在外地專家的幫助下,他幾乎試過所有的方法都無濟於事,這一次他血本無歸。痛定思痛,2013年吳緒賢決定停養一年,認真鑽研養殖技術,到湖南、江西多地考察學習。2014年,厚積薄發的他,從親友借來10萬多元,重新投入養鱔之中,再養300箱,經過兩年養殖,第二年因夏季多雨低溫天氣,鱔魚再次大面積死亡,他及時採納專家意見,按“優勝劣汰”的原則,持續用藥,淘汰去一些體弱多病的鱔魚,保留強者,年底起網,還是收入很低。

哪裡摔倒,就從哪裡爬起來,這是吳緒賢人生格言,雖然持續的養殖,讓他從中等家庭人家變成了貧困戶,可他一點也不後悔,因為他卻探索出一套淮水養殖鱔魚的技術。2016年,他再次多方籌措資金10多萬元,投入養殖,這一次他終於賺了錢,還清了外債,仍有節餘。

致富不忘群眾帶動脫貧

吳緒賢牢記帶領群眾致富的使命,將自己的養殖鱔魚技術無償傳授給他人。他不忘初心,採取“合作社+貧困戶+農戶”經營模式,帶動16戶群眾(其中有貧困戶8戶)從事養鱔。特困戶王吉芝,因身體患病,丈夫常年在外務工,他出面幫助賒來網箱等養殖資料,還時常組織合作社其他社員幫助她下苗、擇苗,放草、拔草、整理網箱等較重的體力活,讓她樹立了信心,第二年實現了贏利。貧困戶彭仁富曾因小事和他發生誤會,當吳緒賢聽說他想養鱔時,他主動找到他家,表態會幫助他,並給他提供了養殖資料。

吳緒賢積極協調幫助貧困戶爭取小額貼息貸款64萬,解決貧困戶缺資金問題;他主動為其他養殖戶提供技術、網箱、飼料、鱔藥、銷售等服務;組織大戶抱團養殖,對外一個聲音講話,初步謀取了鱔魚定價權,實現了增產增收的目標。

吳緒賢在解決好技術和生產資料服務等到難題後,又發現養殖戶們之間因缺少溝通而相對鬆散,對疫情、行情的不能及時、準確的掌握,需大兵團幹活時,卻各自為陣,找不到熟練工,時常出現錯誤,影響養殖;對外銷售渠道混亂,出現互相壓價現象,為了切實保護養殖戶利益的,他計劃成立一個能將所有零散的養殖戶緊密團結的組織,對內信息可以共享,養殖互助互幫,對外“用一個聲音”說話。

現在的吳緒賢,藉著脫貧攻堅的東風,蓄勢待發,計劃在當地流轉土地400多畝,建廠房,開大塘、拉圍牆,大幹一番大事業,建立標準化的生態養殖鱔魚示範園、搞溫室大棚養殖,致力於打造豫東南最大的鱔魚養殖基地。(大河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