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論心》注釋

(1):心乃萬象之主宰:萬象,指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開篇第一句,便講明瞭心與萬事萬物的關係及作用。

(2):佛家注於明心,道家注於修心,儒家注於存心,皆不離心為道:佛家注重“明心見性”,即明澈人人本自具足,清淨無雜的妙明之心;道家注重”修心煉性“即運用一定的修煉方法和理論指導,使心性還於本原,返璞歸真;儒家注重”存心養性”,即以仁義禮智信為主導思想,含養心性而至聖人。佛、道、儒都是從認識自心入手,作為修持的根本。

(3):其心有兩性,一曰人心,二曰道心,也即有“惟危”、“惟微”、之別:心,可表現為兩種性質:一是人心,二是道心,且具有人心“惟危”和道心“惟微”的區別。人心,指人們進行判斷的意識之心,它是由無數的剎那生滅而又連綿不斷的念頭組成,隨時都在喜怒哀樂情慾中翻轉,加上貪著、嗔恨等念,更使得意識心難以預測,變化無常。因此古人有“人心惟危”之說。道心指心性的本體,無形無相,人人具足,微,具有玄妙無窮難知之意,以此形容道心,必須有大智慧觀照,方能證悟到。朱熹在《朱文公文集。答鄭子上》中指出:“此心之靈,其覺於理者,道心也;其覺於欲者人心也。”並認為情慾不加控制則流於不善,所以是“危”,道德意識潛存於心靈深處,所以為惟“微”。

(4):守心而執象:守持虛妄之心,執著於事物的表象和外在形式。

(5):理氣難半道辨:理、氣在此分別指事物本體規律和現象,理氣難辨指人們對事物的本質現象分辨不清,互相混淆。

(6):無極混沌:道家專用語,指宇宙萬物未化分形成之前的道體性狀。

(7):感物而動,見境情生:指人們通過感應萬物而起思維判斷,見到外在境象而生七情六慾。

(8):其性為欲性,其心即塵心是也:指人心受慾念的驅使,因此人心以“欲”為其特性的。塵心,即離失清淨本心,受慾念薰染之心。如佛家為,眾生的塵心都含有貪、嗔、痴三種不善根而起的。

(9):心性合一,神形專原:指人去除種種慾念、染著而使心歸還於如如不動的本性,心神與形體靜寂統一,神不外馳而形神相抱。

(10):道心之性,人人皆有,而拘於氣稟,蔽於物欲之中:靜止無為,如如不動的心性,人人具有,但道心是體,以氣為相,氣,代表有形事物及其表現形式。體無形。相有形,體要通過相來表現,因此道心要稟受“氣”表現出來,同時人的心性還被矇蔽於各種慾念之中。

(11):未生之心境:指未被慾念染著的性本來境界。凡夫後天的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攀緣我執和貪嗔痴等根本煩惱,成為有雜染的心。但心性本身是清淨無為的。因此,稱之為未生之心。

(12):平常心:指自本清淨之心。

(13):華藏無相法門:華藏法門,指華藏的修煉方法和途徑。無相,為佛家術語指一切事物、現象都是由因緣聚合而成,都處於成、住、壞、空的運動變化之中,是因緣的幻化與顯現,在本體上是空的,即緣起性空。因此事物最本質的實際性狀是無相,即沒有永恆不變的實相。無相法門,是破除一切虛妄,直達本源的根本修持大法。因此佛家稱讚華藏法門是一真法界(最高境界)的大總持門。其智慧與道體相合

(14):潛固有之心,本然之性:指清淨無染,本自具足的心性。

(15):佛者,具統體大道之智慧:佛,意為覺者,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成就者。佛是一切智者,其智慧與道體相合,能體察宇宙萬物的一切實相。

(16):盡其心者,即知其性:證悟到自身及眾生心念的虛妄、染著和空性,即可明瞭眾生的本來心性,從而達到心性合一。

(17):知其性者,則知宇宙十方世界之察:徹悟本心,見到了心性本體,就明瞭了一切事物的本源,就可以體察到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

(18):天人萬物本同一體:即萬物同源,古人認為一切事物都源於“道”並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形成,即道生一(太極)一生二(陰陽)二生三(天地人),三生萬物。

(19):四時:指春、夏、秋、冬。

(20):四端:為儒家用語,指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觀點的端緒、萌芽,孟子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猶其人有四體也,即四端與四體一樣,是人們生來固有的。

(21):天地具性,人性悉知:土地萬物所具備的性體和特性,人們通過心性的功用都可體察、感知而獲得。

(22):儘性致知:明瞭自性,通曉事理。

(23):致知之功,由格物入門:格物,儒家用語,意為度量,推究事物,遍知事物的功用,要從深入審衡、推究事物的原理入手。

(24):事物者,即流溯源學,經律三藏:審衡、推究存在的物體和現象,可研究、參考前人的經典或記載,將其作為認識客觀事物的理論基礎。如佛家的經律三藏,記載了釋迦牟尼及其後來弟子證悟到的宇宙人生觀和修持解脫方法,成了後人研習和認識事物的理論指導。

(25):物慾之物者,即末本之學,物質之辨,三維世之現實是也:物慾,指在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加以主觀的分析判斷。末本,本意指樹葉和根幹。末本之學是指對事物的始終、原委、本源與派生關係等進行研究。三維世,即三維世界,指目前人們認識知的有形事物生存的空間。

(26):若格事物而忘末本,則落於執象:如果單一地觀察客觀事物的外在形體或現象,而忘記結合事物本身的特性進行分析判斷,就會執象在事物的表象上。

(27):格物慾而不明心性之真,經藏之理,則落於頑空:若單憑主觀意識分析判斷事物,只知意識之心,不明心性的本源,不懂前人對客觀物質世界所論述的真理,就無法尋求到事物的本源,將事物的本源歸結為絕對空。頑空,佛家用語,指絕對的空。佛家是“不二法門”。空與有是相對的,任何事物都是虛、實高度統計一,是“真空妙有”,並非絕對的“空”或“有”。

(28):一氣不來即成穢臭:指人一口氣上不來,生命就會終止,現有的肉身馬上成為屍體而腐爛。佛曾問弟子:“人的生命於多久”?有人說:“在幾天之中”,有人說:“在飯食之間”,佛說:你們都沒有悟道,又有一弟子說: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間“佛說你悟道了。

(29):不因生有,不因死滅,虛靈不昧之佛心也:不隨生滅而斷滅,靈明清淨的心是人的自性本心。佛家認為,人雖有生死,外在軀體會經歷形成、生長、衰老、死亡的過程。但人的自性本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不隨生死的有無而變化。

(30):宇宙未判陰陽之時,氣具於理,宇宙判分陰陽之後,理寓於氣:理,指事物的本體和規律,氣能夠形成事物的精微物質,道家稱其為精氣。氣也泛指有形物質。宇宙一片混沌,未化分成陰陽之前,精氣含育於混沌的道體之中,宇宙判分陰陽之後,物質形成,則物質的本體和規律就隱寓在物質的形體之中。

31):理為氣之主,氣者理之充:理是氣的本體,氣是理的充盈顯現。

(32):物象非理象不生,理象非物象不顯:有形的物質脫離了無形的本體就無法形成,無形的本體和規律只有通過有形的事物才得以顯現。

(33):理、氣、象會於天、地、人:理,(本體,規律)、氣(有形物質)、象(物質運動變化所呈的現象)含蓋了天地的運行,乃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長變化現律和現象,即任何事物都有理、氣、象三個方面。

(34):三相:指理、氣、象。

(35):賢人通氣:賢明的人能夠明察事物及變化。

(36):聖人明理而三才皆匯:有智慧的人能通達天地間一切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三才,通常指天、地、人。

(37):何為先天,生天者是:先天,指化生宇宙萬物的本源體性,即如如不動,清淨無為的道體。

(38):何為後天;天生者是:後天,指本性中通過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物質

(39):宗動:宗氣運行。宗氣,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化生萬物的原動之氣。

(40):天:這裡指道體。

(41):造此天者謂之聖域:含覆道體的宇宙時空,被稱作聖域

(42):理之同歸:指體性相合,同歸一源。

(43):有常之天:指有形之體所在的空間。

(44):上應經緯,賢人之樂,伏人之心也:通曉天地間的事物是賢明人的樂趣,隱士的心境。

(45):明善復初:返還清淨無染的本心。

(46):因果輪迴:佛家用語。因果即因緣、果報,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因素是內因,外在可促成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是外緣。佛家認為,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是由因緣聚合而成。種下怎樣的因,就會獲得怎樣的果報。輪迴,指眾生在生生死死的無盡的煩惱中輪轉往復,不得解脫。

(47):窮盡理性,至命合虛:通達宇宙間一切事理,身心還於虛淨無染的本性。

(48):聖神合天之心:有修證的人與道體相合的心性。

(49):降裹:降生,包裹,指剛剛出生。

(50):稟受:指稟持,受承先天之性。

(51):覆昌萬物:載覆長養萬物

(52)體物不遺,兩在不測:任何事物都不遺失道體。與道體相合而成一體,不可片刻分離而測得。

(53):無物不理:沒有哪一事物不含具其體性的。

(54):先天下而開其物,後天下而成其務:指道體在事物形成之前,它是生化萬物的總根,事物形成之後,又可載育成萬物。

(55):通權之變:變通,隨機應變。

(56):冰炭相投:冰冷、熱炭。用以形容性質完全相反事物相互不容。

(57):心若懸鑑:鑑,鏡子。用以形容心性象懸於空中的鏡子一樣高遠明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