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偈子是《金剛經》最後的教導,佛陀最後的訓示

編者按:有著“經中之王”之稱的《金剛經》,屬於般若類經典。《金剛經》與種族、年齡、性別、愛好、職業沒有任何關係,尤其與信仰沒有任何關係,它超越了信仰,不是佛教宗教信仰者的專屬。它是哲學經典、修行經典、智慧經典,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學習《金剛經》並從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2012年,潘麟先生在淨土宗祖庭終南山香積古寺,講授千古第一經《金剛經》。《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一書即由先生此次授課錄音整理而成。本書內容深入淺出,首次從生命科學角度,引領讀者直探《金剛經》之本義,重新認識東方文化的內涵與本質。2017年1月,此書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

《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正在“生命與國學”頭條號專欄連載中,敬請關注。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這個偈子是《金剛經》最後的教導,佛陀最後的訓示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個偈子是《金剛經》最後的教導,佛陀最後的訓示

“應化非真分”的“應化”就是教化之義。佛陀的教化是真是假呢?非真非假。古代愛用文言文,儘量把字數減少,此處把“非真非假”四個字縮短為“非真”了,你們讀的時候要把“非假”的意思讀出來。應化非真非假,就是佛法非實非虛的意思。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菩提”是成佛、覺悟之別名。“發菩提心”就是發覺悟心,發成佛心。佛弟子與非佛弟子以是否發菩提心為界:未發菩提心者則是非佛弟子。但現實中則以“是否皈依佛教”作為佛弟子的判斷標準:找一個出家的和尚,跪在他面前,說“我皈依佛、法、僧”,然後領一個皈依證,你就是佛弟子了。這樣的制度、習俗是對還是錯?沒有舉行這種皈依儀式,沒有拿到這個皈依證,只發了菩提心的人,叫不叫佛弟子?我告訴大家,在發菩提心的當下,你就是佛弟子了,不是以有沒有皈依證為準。如果你僅僅是參加一下皈依儀式,但沒有真實地發菩提心,那你仍然不是佛弟子。

我們要做真正的佛弟子,不是形式上的佛弟子。凡是發菩提心者,就算佛教界不承認,佛陀也定會承認你是佛弟子的。這不是我的觀點,是佛陀在所有佛經中明文交代的:發菩提心者,則名佛弟子。佛陀從來沒有說做這些外表文章的就是佛弟子。皈依證是近代才有的,佛陀時代根本沒有這種東西,那個時候中國的印刷術還沒有傳到印度,連紙都沒有,連照片都沒有,哪有皈依證?那常隨佛陀的千二百五十人還算不算佛弟子呢?他們連皈依證都沒有,還是不是佛弟子?答案是肯定的,當然是!

歷代沒有拿到皈依證但發了菩提心的都是正宗的佛弟子,是否佛弟子不以是否有皈依證、是否有出家證為準,而是以是否發菩提心為唯一標準。發菩提心就是發務必成佛之心。這裡的“成佛”是有期限的:此生之內,即一期色身之內,務必成佛。不能發願後拖泥帶水,拖到下一世再成,若此即非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發願後,在死之前必須成佛!沒有任何理由和藉口,必須成佛!這個誓是不能輕易發的,發了就要實現,實現了才是佛弟子,這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講說者為何在為他人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的時候,做到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呢?那是因為講說者深解佛意。此處“如如不動”是什麼意思?就是他在受持讀誦中不去追求因此而獲得的功德,不生這樣的心。《金剛經》前文明確說過,讀這個經比用七寶佈施獲得的功德還要大,如果你是為了獲得功德,你就著相了!應該是不管有多少功德,我都不動心,因為我不貪戀於佛說的那一點有限的福和德。所以我不取於相,故而如如不動。

“何以故?”佛陀用四句偈來總結整部《金剛經》旨趣,這四句也是《金剛經》中非常著名的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即所有,“有為法”即有限的、有執的、有著的法。我們怎樣對待“一切有為法”呢?作如夢觀,如幻觀,如泡觀,如影觀。

這個偈子是《金剛經》最後的教導,佛陀最後的訓示

如夢觀:把一切看待成一場持續的夢境。

如幻觀:幻為幻想、幻覺之義。就是把一切視為幻覺。海市蜃樓就是幻覺,在沙漠和海面上容易出現這種現象,欺騙了很多人和動物的眼睛。

如泡觀:泡是無常的意思,轉瞬即逝。所有的泡沫,都不能持久。你扔一個土塊到水裡,水面會冒出幾個水泡,但它很快就會消失。如泡觀,實際上就是無常觀。一切現象世界的事物都不能長久,只不過是一個瞬間而已。如泡觀,就是萬物脆弱觀,像氣泡一樣,“啪”就破了。就像馬路上的車禍,前一分鐘還是一個有說有笑的人,後一分鐘就倒在那裡,死了。再比如,前兩天還是一個很活潑的人,突然檢查出癌症,兩個月後,死了。如此等等。讓人產生無限的唏噓感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人生是如此的無常,猶如泡沫一般。

如影觀:萬事萬物就像我們身體的影子一樣,看似有,實則無。

以上四觀合在一起,就叫“如夢幻泡影”。佛陀慈悲,怕我們還不理解,繼續向我們解說:“如露亦如電。”露就是露珠,它跟泡一樣無常脆弱,太陽一出來,就瞬間蒸發了。電指的是閃電,瞬間生,瞬間逝。與前面的四喻結合起來,夢、幻、泡、影、露、電,就是對待一切有為法的態度:“應作如是觀。”“如是觀”即如其所是而觀之,“其”就是指夢、幻、泡、影、露、電,就是我們必須要這樣想。這就是《金剛經》最後的教導,佛陀最後的訓示。

後面是《金剛經》的收尾,收尾也是套路了,每部經典都有,就像打太極拳的收勢一樣,不管你練楊氏的還是陳氏的,不管中間的過程怎麼不同,但是起步和收勢都是一樣的,都是把兩腳收回來,氣沉丹田,好了。

“佛說是經已”,這句話是後世弟子在將此經記錄成文時加上去的。“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優婆塞”是未出家的男士,“優婆夷”是未出家的女士。“一切世間”,指除了人之外的他道眾生。意思是聽《金剛經》的不限於千二百五十人,還有天人、阿修羅、優婆塞、優婆夷等。在此經的開頭雖然沒有提到他們,但是結尾的時候講到了。

他們“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此經到此就告一段落,這是所有佛經的最後收尾。開篇時都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這是一個程式化的開局,所有的經典都按照這個套路走。

“信受奉行”。信:信任;受:接受、受持;奉:遵從、尊敬;行:執行,修行。學習佛法,首要的是正信(不是迷信和盲從)、智信和淨信,有了對《金剛經》的信任,才能有下一步的接受、受持,然後慢慢地在經中得到利益,得到實際的啟迪,才從心底裡開始尊敬這部經,熱愛這部經,才更加願意尊奉這部經的教導去做。佛法歸根結底是要落到修行上的。沒有修行的佛法,就是空談,毫無效用,毫無價值!佛法必須落到我們身心之中,落到我們的“四威儀”行站坐臥中,才是真正的信受奉行。“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希望大家在“皆大歡喜”的過程中,又能切實地“信受奉行”!《金剛經》至此圓滿地講授完畢,謝謝大家!

最後讓我們發一個心願:此次講經和聽經所獲之一切福德,皆迴向給如父母般的所有眾生!

這個偈子是《金剛經》最後的教導,佛陀最後的訓示

《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的作者:潘麟先生

2012年夏,潘麟於終南山香積寺講授《金剛經》

2014年夏,東方生命研究院根據講經錄音整理成文

潘麟先生《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連載三十九

關聯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