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十三五規劃里的重慶機遇

专家解读十三五规划里的重庆机遇

新華網重慶頻道11月9日電 十三五規劃建議終於掀開面紗,未來五年中國的發展理念,被清晰地表述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詞彙中。重慶從中可以尋到哪些機遇?本網邀請到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進行解讀。

雙輪驅動多點開花助力重慶經濟新常態

6.5%!中央為十三五期間的經濟年均增長劃定了底線,給期盼中國快速穩定發展的小夥伴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在這一背景下,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關鍵節點的重慶,能否繼續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的勢頭?

易小光認為,重慶既有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內功”基礎;又有仍處於“雙欠階段”的發展需要;還有一帶一路,向西開放的大好環境,發展是必然的。十三五期間,重慶經濟將進一步從雙輪驅動“換擋”到多點開花,液晶面板、機器人、頁岩氣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將逐漸釋放出潛能,所以重慶經濟保持快速穩定發展擁有現實基礎。

口岸經濟將成為重慶經濟的新亮點

十三五“中國要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處於內陸開放前沿的重慶大有可為。隨著渝新歐鐵路運行、長江黃金水道激活,重慶具備了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獨特區位優勢。

易小光說,渝新歐這條大通道像一條大動脈,正在將重慶的心跳傳向中亞、西亞、歐洲,及至沿線各地。此外,聚合樞紐、口岸、保稅區功能的水、鐵、空三個“三合一”開放平臺相繼投運,口岸經濟快速興起,讓重慶更加深度融入全球分工,成為對接“一帶一路”的突破口。

集群發展的模式成為創新的溫床

“站在向未來5年前進的起跑線上,中央指明瞭求發展、要動力的手段,那就是創新。”易小光指出,十二五期間,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改革;推動國有資產重組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佈局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是這一系列的改革創新,為重慶的持續穩定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

同時,在產業發展領域,重慶的集群發展模式成為創新溫床,加速形成了要素的聚合和知識、技能的轉移。目前,重慶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已經明確: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超過2%,戰略性新興產業佔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0%以上。易小光認為,十三五重慶將進一步向創新要發展,向創新要動力。

五大功能區域佈局是對協調發展最好的實踐

解決“跛腳”走路的處方被開了出來!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協調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重慶如何利用好這道良方,讓發展的步伐邁得更穩?

易小光認為,重慶五大功能區域戰略部署,是對協調發展最好的詮釋。以相應的區域功能定位、產業佈局指引、資源要素配置、考核評價標準、財政扶持辦法、開發秩序管理等,有力推動區域發展差異化、資源利用最優化和整體功能最大化,破解了區域統籌協調發展這道難題。同時,重慶充分利用自身交通樞紐、產業集群和開放平臺優勢,攜手沿江及周邊省市和“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全面啟動互聯協作,促進產業互補、市場共享、合作共贏,區域聚合效應正逐漸顯現。

綠色資源再生產實現在保護中發展

中國之“美”,重在發展之“綠”。建設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更多彰顯的是發展理念和方式的根本轉變。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作為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和全國水資源戰略儲備庫的重慶如何“綠”起來?

易小光說,綠色發展的路徑怎麼走,重慶已提出明確的發展方向:根據區域功能定位,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如渝東北、渝東南地區要推動大旅遊經濟的發展,進行產業融合,四化同步,協同起來發展綠色、生態、開放型經濟。比如集中力量發展小規模高附加值的生態產業,圍繞農副產品做衍生商品的開發,增加其價值。無論是生態涵養髮展區還是生態保護髮展區,都有綠色資源的再生產過程,將資源商品化、市場化,甚至資本化的過程,不僅可以實現在保護中發展,而且會發展的更好。

共享必須在發展的基礎來實現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共享發展是凝聚人心謀求和諧的要訣。共享發展需要協調縮小區域、城鄉、各個群體之間的差距,進一步實現基本權益平等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收入均衡化,解決了這些問題,人們的認同感就會大大增強。易小光表示,對重慶而言,近年來大力推行的25件民生實事、24項扶持就業創業政策、16項措施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等件件是“乾貨”, 就是要給所有人發展空間和機會,讓群眾共享幸福紅利。

易小光強調,共享必須在發展的基礎來實現。十三五期間,重慶要緊抓“四化同步”做大經濟總量,在發展的過程中,繼續採取一系列改革舉措,提供普惠性的公共服務、幫助貧困人口儘快脫貧、促進廣泛就業、縮小貧困差距,這既是對民眾迫切呼籲的回應,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直接、具體、實際的指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