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所業態的「鼻祖」


精英階層對於會所並不陌生。會所是財富的產物,但起源於歐洲大陸的會所與“高檔吃喝玩樂場所”還是有本質的區別。這一經歷了三百多年衍生發展的組織形式,其意義並不單純是“場所”,而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和社會內涵。


會所鼻祖:英國

管家觀察 | 會所業態的“鼻祖”

Club在英文中有集結、會聚之意,顧名思義是將一群有相似興趣或共同話題的人聚在一起的組織。這一歐洲貴族和中產階級為找尋與自己有類似生活方式的同類而形成的組織形式,除了“聚”外還多了一層“私”的含義,即對異類——也就是非有產階級的排斥。

管家觀察 | 會所業態的“鼻祖”

高昂的入會費、裝修奢華的房子、昂貴的陳設品、盛裝的男女和觥籌交錯的場面。在這些想象之外,會所的起源與發展在國外有了很多變化,經歷300年後其意義並不單純是“場所”,而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和社會內涵。



英國咖啡館:會所的雛形

管家觀察 | 會所業態的“鼻祖”

會所起源於歐洲。早在亨利四世時代,英國就出現了關於會所的記錄。

十五世紀初葉前後,英國詩人托馬斯·霍克利夫曾提及一個有類似“同樂會”之意的法文名字的組織,以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組成,他本人就是會員。

這被認為是英國較早的關於會所的文獻記錄。十七世紀中葉,隨著“到咖啡館喝咖啡”的文化傳入英國,在英格蘭各郡的咖啡館中,因共同的興趣(以文學最為多見)而組成的非官方、閒散式的小圈子如雨後春筍般萌生,“同樂會”因有了“固定活動場所”而進入了更穩定的發展階段。會員們形成了定期聚會、並共同支付聚會費用的固定模式。

管家觀察 | 會所業態的“鼻祖”

1659年,文物研究家和作家約翰·奧布里明確寫道 “我們現在用clubbe一詞來表示咖啡館裡的一個個小團體”,已極為接近club的叫法。斯圖亞特時代後期的咖啡館,被認為是現代會所的鼻祖。

這一時期的英國正處於等級制度最為森嚴的時代,只有有錢有閒的貴族和中產階級外出交際、消遣,才有機會參與到各種“同樂會”中。會所從產生伊始就註定了其非富即貴的社會屬性。同時,由於“同樂會”對於會員的接納有很強的排他性,於是會員身份成為了貴族們彰顯地位的工具。

管家觀察 | 會所業態的“鼻祖”

十七世紀中後期和十八世紀初,原本單純具有“同樂”或“以文會友”性質的團體開始有了政治色彩。同樂會中開始出現政治見解的分享和辯論,咖啡館很快成為了政治醜聞和陰謀的溫床,同時也有異見人士在此抒發對皇室和政府的不滿。1675年,查理二世國王頒佈法令要求壓制咖啡館以“確保領土的和平和寧靜”,實則希望打壓“同樂會”以免其助長反政府、反皇室思想的聚集。

但由於咖啡館這種生活方式在當時的英國社會生活中已根深蒂固,查理二世的法令未起到絲毫作用,“同樂會”在安妮女王時代及其後的三百多年,成為英格蘭社會生活的特徵。

管家觀察 | 會所業態的“鼻祖”

“同樂會”作為純民間的社會團體,本身並沒有能為其帶來穩定收入的業務,更不可能有任何組織為其撥款;以娛樂為緣由結合在一起,其會員之間也沒有固定的財務關係,一切運營費用和活動開銷均由會員共同承擔。

起初,會員只是在每次聚會後支付自己的餐食費用;後來隨著規模不斷擴大,活動形式不斷豐富,演變為會員繳納“活動費”,由組織者統籌費用的使用。“活動費”即為現今會所的年費。



社會的推動者:英國政商會所

管家觀察 | 會所業態的“鼻祖”

如今倫敦的上流社交界,有形形色色的會所。雖然聚會、消遣、交流是會所存在的主要目的,但是一些匯聚政界和商界人士的會所,在其所關注的社會發展和國際關係領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The 48 Group俱樂部是一家以工商界人士為成員的會所,以倫敦西區為“基地”。自1954年建立以來,The 48 Group致力於與中國的經貿和文化交往近60年。作為第一家開啟和新中國貿易的西方集團,The 48 Group和其會員一道,為中英商務往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稱自己是中英關係的“破冰者”。

管家觀察 | 會所業態的“鼻祖”

The 48 Group的主席Stephen Perry來自倫敦出口協會,是創始人Jack Perry之子。會員多是資本集團、銀行、傳播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各領域機構的持有人或高管。政商各行業精英人士的匯聚使The 48 Group在推進中英貿易上比政府部門顯得更有效率。The 48 Group並沒有所謂的會所大樓或別墅,而是經常選擇坐落於富人區的私人俱樂部和餐廳作為舉辦聚會的場地,比如位於Mayfair區的Annabel私人俱樂部餐廳。

這些俱樂部的擁有者與The 48 Group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或者本身就是其會員,總之是“一個圈子”。2009年1月,溫家寶總理在倫敦會見The 48 Group管理委員會時讚賞其“具有政治遠見和開拓奮進、團結協作的品格”,並表示“如果沒有The 48 Group打下的基礎,中英經貿合作不會結出今天這樣豐碩的成果”。

管家觀察 | 會所業態的“鼻祖”

不同於The 48 Group純粹以商業目的建立,坐落於紐約第五大道附近的University Club是以校友關係建立的紳士會所組織,其會員均為男性,並全數來自於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等美國東部名校。會員們通過交流分享各自母校生活和學習的經歷,探討專業的學術知識。University Club稱自己“不只是建築地標”更是會員積累美國甚至國際社會“頂級人脈”的重要渠道。常春藤名校畢業生在政界和商界形成的關係網也保障了University Club可持續的社會價值以及在會員的人生髮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家的延伸:內容重於場所

管家觀察 | 會所業態的“鼻祖”

與國內會所動輒大興土木、張燈結綵不同,國外的會所大多“很難找到”,私密性是其最大特點。前文中曾提到的Annabel私人俱樂部餐廳位於倫敦Mayfair一幢非常不起眼的小樓裡,與周圍的普通酒館從外觀上看並無不同。但卻需要有會員身份、或在特定活動時收到邀請函的客人才能入內。

會所自產生起就是先有“會”後有“所”,其價值並不體現於所在建築本身。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中心的The Rainier Club是一家1888年建立的會所,坐落在一棟百年曆史的建築中。

管家觀察 | 會所業態的“鼻祖”

除在入口搭建的寬約1.5米的帆布雨篷上用不大的字寫著The Rainier Club外,再無任何標誌。但會所內部可為會員提供包括住宿餐飲、宴會策劃、私密會談、康體美容、文學賞析、棋牌音樂、園藝交流等各色高水準、專業化的服務。

圈子建立起來,有了目標群體,會所自然會有會員。美國與歐洲的會所一般以所在地的生活圈為基礎建立,會員來自同一文化和生活環境,會所自然而然帶有了小區域地緣文化的品格,並將這種品格作為區別於別家的符號。比如The Rainier Club的會員幾乎全部在西雅圖甚至西雅圖Puget Sound海灣地區生活或工作,分佈十分集中。會所標榜自己為會員營造獨屬於“Puget Sound”海灣的生活方式,“紮根於當地”無形中給會員以相互之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管家觀察 | 會所業態的“鼻祖”

會所與一般娛樂場所本質區別還在於:在普通餐館或酒店裡,消費者是客人;而在會所,消費者是主人。The Rainier Club的管理和服務人員像最優秀的管家能記住會員們與眾不同的特徵和偏好,瞭解他們在飲食、起居、消遣上細微而瑣碎的要求;同時又如知心朋友般儘可能讓會員遠離公共場所的拘謹,營造家一般放鬆的感覺。這是一般服務場所不可能做到的。

不少會員會選擇早上來此健身,白天到此會友,晚間再來此喝一杯。會所是他們的“第二個”家,甚至比家有更多的功用。會員在此更得到了心靈的慰藉。

會所產業在西方經歷了三百多年的發展,不論形成之初抑或如今的成熟階段,其每一家會所的建立必有文化、學術或地區特定階層的背景。

管家觀察 | 會所業態的“鼻祖”

反觀中國會所,過於注重建築和裝修的奢華,卻風格形式雷同,服務理念並未滿足會員的需求,只是將吃飯、品酒、娛樂等內容從公共場所搬到稍小的私密空間。會所想要經營下去,為會員營造的歸屬感和其存在的社會價值,才是運營的“魂”。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