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子如何面對抗戰,家國天下與自身前途間怎樣「無問西東」?

這部由章子怡、黃曉明、張震、王力宏、陳楚生主演的《無問西東》,被壓了6年後終於上映了,豆瓣評分7.4。

清華學子如何面對抗戰,家國天下與自身前途間怎樣“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是作為獻禮清華百年校慶而拍攝的,“無問西東”這四個字,也是出自清華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這句話的本意是“做學問不分中西”,後來延伸出“遵從自己的本心,無所畏懼”的人生態度,而這,也成為電影的中心。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個清華從建校之處到當代,歷經百年的風雨滄桑。

幾位主演搭建起四個時代的空間維度,從個人命運到家國天下,每個人都面臨著不同的選擇。

清華學子如何面對抗戰,家國天下與自身前途間怎樣“無問西東”?

同學少年肝膽相親,

薈萃一堂豪爽

陳楚生扮演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學生吳嶺瀾,是個文科成績優秀、理化成績不及格的理科生。

他認為“優秀的人都在學理科”,對轉學文科十分排斥。

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祖峰老師扮演的梅貽琦校長告訴吳嶺瀾,

“你想什麼,聽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如果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惱也不羞恥的喜悅與平和,這就是真實。”

清華學子如何面對抗戰,家國天下與自身前途間怎樣“無問西東”?

清華大學的前身叫做“清華學堂”,因水木清華而得名,始建於1911年,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建校的資金源於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

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

清華學子如何面對抗戰,家國天下與自身前途間怎樣“無問西東”?

梅貽琦是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回國後在清華任教,從1931年到1948年間擔任清華大學校長,他奠定了清華的校格,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並稱清華百年曆史上的四大哲人。

跟其他民國年間的文人相比,梅貽琦不算出彩,他沒那麼多軼事或者談資,他也很少發表多麼震人心魄的言論,甚至性格有點“隨大流”。

當時廣為流傳的梅校長的四句箴言叫做“大概或者也許是,不過我們不敢說,可是學校總認為,恐怕彷彿不見得。”

清華學子如何面對抗戰,家國天下與自身前途間怎樣“無問西東”?

梅貽琦主張師資力量的嚴格遴選和延聘,並且在學校推行集體領導的民主制度。

他禮賢下士,親自到火車站接趙元任,破格將只有初中學歷的華羅庚招進清華,王國維自殺後也是他親自去收殮並料理後事……

他不鼓勵學生參加政治運動,卻在學生被抓後積極運作,保釋、勸解。

清華學子如何面對抗戰,家國天下與自身前途間怎樣“無問西東”?

吳嶺瀾所在的20年代,正是民國最幸福的一段日子,戰爭未至,民風開放,學生們青春激昂,排話劇,演奏樂器,聽演講,每個人都是積極向上的。

這個時候的清華,迎來了一代文豪,泰戈爾大師。

1924年4月,在梁啟超、蔡元培的邀請下,泰戈爾來到北京,並在北大、清華做演講。當時陪在泰戈爾身邊的人,正是充當翻譯的梁啟超和人豔如花的林小姐林徽因。

清華學子如何面對抗戰,家國天下與自身前途間怎樣“無問西東”?

結茅立舍,絃歌不輟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立清華大學遷到湖南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1938年,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西遷至雲南昆明。

整個遷徙過程分為三路,大部分女生、體弱者和教師、家屬分乘兩條鐵路路線前往。

剩下一部分體力較好的師生,從長沙乘船到益陽,再從湘西穿越貴州,全靠一雙腳走到昆明去。這支隊伍由聞一多帶領,邊走邊玩,被稱作“湘黔滇旅行團”。

清華學子如何面對抗戰,家國天下與自身前途間怎樣“無問西東”?

此時,清華也隨著電影進入了以王力宏為主體的第二部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窮的大學,連一間像樣的教室都沒有。

由於經費缺口極大,修不起教室、宿舍,為了讓學生有地方住,梅貽琦邀請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幫學校設計了用鐵皮當屋頂的教室,以及茅草屋般的宿舍。

電影裡有一個片段是,雲南雨季來臨時,暴雨砸在教室的鐵皮屋頂上,巨大的聲音讓學生們聽不清老師講課,雨水順著鐵皮縫隙流進教室裡,打溼師生的衣服。

此時,正在講課的法商學院教授陳岱孫在黑板上寫下四個字:靜坐聽雨。

清華學子如何面對抗戰,家國天下與自身前途間怎樣“無問西東”?

同時,這也是史上最富有的大學。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只存在了短短的8年時間,卻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4位兩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師……

清華學子如何面對抗戰,家國天下與自身前途間怎樣“無問西東”?

棄筆從戎,捨己為國

電影中,這一階段的中心人物是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

他是個典型的世家公子,家中三代武將,從小文武雙全,琴棋書畫武術修車無不精通。

沈光耀面臨的是家國天下的抉擇。

舍大,則可以按照母親希望的那樣,娶妻生子,一生平順,享受人生的美好;

舍小,則是投身戰爭,前途未卜,生死難測。

沈光耀也迷茫過,他答應母親絕不從軍,卻在遭遇日軍轟炸後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幸福。

清華學子如何面對抗戰,家國天下與自身前途間怎樣“無問西東”?

(日軍轟炸後的聯大)

據記載,“日軍第一次空襲昆明,是在1938年9月28日,投彈103枚。從此昆明人民開始了‘跑警報’的生活,直到1942年飛虎隊來到昆明,才漸漸有所好轉。”

汪曾祺在文章中寫過,所謂“跑警報”,就是說,一有空襲警報,“別無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

跑警報的時候,人們喜歡把貴重物品隨身攜帶,而聯大師生跑警報時沒有什麼可帶,因為身無長物,大家一般大都是帶兩本書或一冊論文的草稿。

據說汪先生文章中說,一位金姓先生還會帶上一個裝滿了女友情書的箱子跑,是不是金嶽霖,汪先生沒明說,暢讀小歷也就不得而知了。

清華學子如何面對抗戰,家國天下與自身前途間怎樣“無問西東”?

日軍的轟炸奪走了很多當地人的生命,也炸燬了沈光耀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鎖。

他瞞著母親棄筆從戎,來到空軍軍官學校(前身是筧橋航校),成為一名飛虎隊隊員。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讓暢讀小歷非常動容,沈光耀經常會把自己的口糧省下來,開著飛機空投給昆明當地沒飯吃的孩子們,哪怕會暴露自己的飛行路線,哪怕被教官責罰,他也沒放棄。

直到最後,沈光耀能投餵的食物只有幾顆枸杞,幾包白糖。

此時,向來不待見沈光耀這個富家子的戰友們,也開著飛機趕來,把自己的口糧分享給孩子們……

清華學子如何面對抗戰,家國天下與自身前途間怎樣“無問西東”?

在之後,沈光耀和戰友們投入戰爭,無一生還。

沈光耀在自己身受重傷之際,駕駛著即將墜毀的戰機,撞向日軍的戰艦,與敵人同歸於盡。

清華學子如何面對抗戰,家國天下與自身前途間怎樣“無問西東”?

沈光耀的原型叫做沈崇誨,清華畢業生,筧橋航校學員、教官。

與電影中描寫的一樣,沈崇誨最後一次奉命轟炸敵艦時,他的飛機在攻擊日本船艦時受損,無法順利返回基地。

此時,他發現了更多敵軍目標,於是他加足油門衝向了日本軍艦,與敵人同歸於盡。

清華學子如何面對抗戰,家國天下與自身前途間怎樣“無問西東”?

沈崇誨(中)

梅貽琦也曾親自動員學生參加飛虎隊的翻譯工作,其中包括自己的一對兒女。翻譯經常要隨突擊隊出征,臨行前,每個人都要照相填表,有一欄寫的是:“當你不幸陣亡時,如何通知你家人”。

聯大學子中,先後共有1200餘名學生投身於抗日救亡的大軍,有14人獻身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

1946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落成。

這塊紀念碑,由聯大文學院院長馮友蘭撰文、中國文學系聞一多教授篆刻、中國文學系主任羅庸教授書,鐫刻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以來從軍學生題名”,共834人。

而實際從軍人數,遠大於留名數。

清華學子如何面對抗戰,家國天下與自身前途間怎樣“無問西東”?

遵從本心,無問西東

電影中,章子怡、黃曉明和張震的線是出現在新中國成立後。

章子怡、黃曉明上演了一出上世紀60年代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黃曉明扮演清華物理系學生陳鵬,他被選中參與原子彈研發,卻選擇留下照顧章子怡扮演的王敏佳,他不在乎王敏佳是否漂亮,甚至在對方遭遇批鬥,被毀容後依然深情不改。

清華學子如何面對抗戰,家國天下與自身前途間怎樣“無問西東”?

張震扮演的當代商人,身陷爾虞我詐的商場,救助的四胞胎一家人很有可能變成“吸血鬼”,面臨著“成功”與“道德”的選擇。

電影中的每個清華人都遵守自己的本心,選擇了心中吶喊的方向。

暢讀小歷認為,就算我們無緣到清華讀書,但清華所傳遞的這個信念,是我們可以遵從的。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遵從本心,無問西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