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稱之爲「中國」,原來是因爲這!

中國,又以“華夏”、“中華”、“中夏”、“諸夏”、“諸華”、“神州”、“中土”等的代稱出現,最早指天下的“中心”——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帶,後逐漸帶有王朝統治正統性的意義。中華民國建立後,“中國”正式成為中國的國家稱謂。中國為世界五大文明古國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與文明史。

我們國家稱之為“中國”,原來是因為這!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現中國境內考古發掘出的原始人的雕刻中發現,後來也有《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京城”,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東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 ,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只相當於今黃河中下游河南大部、陝西南部、山西南部。

我們國家稱之為“中國”,原來是因為這!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病!”“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我們國家稱之為“中國”,原來是因為這!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中國國號。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