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1983年因《鄉愁》斬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那位詩人嗎

還記得1983年因《鄉愁》斬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那位詩人嗎?1983年,俄羅斯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拍攝了一部名叫《鄉愁》的電影,豆瓣評分8.9分,獲1983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塔可夫斯基是一位電影詩人,用詩化電影語言來表達作者的不同鄉愁涵義。而中國,也有一位很偉大的詩人,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

還記得1983年因《鄉愁》斬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那位詩人嗎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鄉愁 余光中

鄉愁 余光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今日獲悉,餘老先生在高雄醫院過世,終年90歲。最終,那一灣淺淺的海峽,還是未能在其在世的時候將兩邊緊緊連在一起。

還記得1983年因《鄉愁》斬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那位詩人嗎

先生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江南人的細膩溫婉,惆悵多情,在先生的詩中多有體現。

先生的詩集很多,有《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的夜市》、《鐘乳石》、《萬聖節》、《蓮的聯想》、《五陵少年》、《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餘種。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上述中的《鄉愁》。

這首詩我們從小熟記,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將看不見的鄉愁意象化,用詞講究,節奏整齊,讀上去朗朗上口,品下去哀思無限。

先生對祖國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不僅僅在《鄉愁》中有所體現。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他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他說,“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他的愛國情懷,熱情洋溢;他的遣詞造句,蕭瑟低沉。只因那淺淺的一彎水,阻著萬千熱誠的心。

輕吟惆悵,淺灼寂寞,那眼角時常掛著的晶瑩的淚,為故土而流;那眼瞼因歲月而留下的痕跡,透出無限的蒼涼。

畢生的心願,何時能達成?再見了,先生,願天堂再無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