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兩年沒融資了,你還在被Keep忽悠嘛?

Keep終於還是以Keepland的形式落地了,而距離其上一次宣佈融資,已經有了將近2年的“空窗期”。

Keep的第一次融資在2014年11月完成,由GGV紀元資本領投了天使輪的300萬元,距離其公司成立不過一個月時間。

之後2年裡,Keep合計完成了5輪融資,參投方不乏貝塔斯曼亞洲基金、銀泰資本、晨興資本等知名VC,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2016年8月騰訊完成的戰略投資。

兩年完成五輪融資的Keep可謂風頭正勁,但沒想到的是,目前為止,那是Keep的最後一輪融資。

有文章將Keep遠離資本市場的原因歸咎於健身市場資本寒冬,但實際上互聯網健身這兩年可謂火爆。兩家典型的互聯網健身房樂刻運動和Liking健身先後拿到超過3億元的融資。

此外,互聯網健身品牌超級猩猩、共享健身倉覓跑、運動社區薄荷、社交跑步應用悅跑圈都在Keep“掉線”的兩年裡完成新的融資。各類模式都紛紛開花,唯獨以Keep為代表的健身工具應用毫無動靜。

這樣的局面,到底是Keep的模式問題,還是Keep的團隊問題?在商業街探案看來,應該說兩者都有,但Keep自身的問題更大一些。在短期未來裡,撇開不值得探討的廣告之外,Keep的收入來自線上增值服務、電商、Keepland三個模塊,但從現有的情況來看,Keep似乎沒有能力將其中任何一塊做到足以支撐未來發展的地步。

直白地說,Keep缺乏對健身的理解,所以只能翻來覆去做一些滿足健身小白需求的事,難以讓真正的健身者掏錢。

都兩年沒融資了,你還在被Keep忽悠嘛?

不知所謂的電商思維

拿到最後一輪融資前,從Keep對外輸出的信息來看,很明顯將電商視為下一階段的重頭戲。從後續的發展來看,Keep在這個業務模塊上給自己挖了不少坑,直接導致其錯過後續發展的黃金機會,也暴露了Keep缺乏健身sense的核心問題。

從資訊、社交、視頻等平臺轉向電商的案例不少,但能稱為成功的就微乎其微了。其中虎撲算是這個領域相對成功的一個。虎撲有一些自營自銷的商品,可以認為是一些文化產品,並非其重頭戲。

虎撲的核心模式是憑藉精準流量優勢與鑑定(運動裝備真偽)能力為淘寶賣家導流,不過與其說是電商平臺,不如說是入口。

而Keep對於電商的選擇是徹底的自營品牌。其產品包括從15元的手機支架、45元的俯臥撐支架、39元的健身輪、99元的瑜伽墊以及39元的護膝(單支)、129元的瑜伽運動褲……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Keep想要做的是小白的生意。因為運動經驗比較豐富的人都知道,運動產品看似簡單,其實有很高的專業性,而且非常細分。

舉例來說,業界比較有名氣、大眾的護膝品牌從價格的高和低分三個:鮑爾芬、邁克達威和LP。其中又涉及到消費者要保護髕骨、半月板還是十字韌帶?是傷病恢復還是預防?需要幾級防護?買什麼價位品牌什麼價位的產品?這背後都有不少講究。

而39元的護膝,經常打籃球的應該都明白,這東西也就提供個心理安慰,絕對談不上作用兩字。

實際上這並不是核心問題,因為做小白生意的模板並不是沒有,比如迪卡儂就是一個例子。

如果Keep潛心打造一個線上的或者說中國的迪卡儂,那也未嘗不可。然而迪卡儂的三個核心能力,Keep一個都不具備。說SKU的豐富度,Keep現存的SKU不過幾十個,相比迪卡儂常售的SKU要少了2個數量級;說壓價能力,同樣的產品Keep至少要比迪卡儂貴20%;說爆款打造能力,迪卡儂在天貓上萬銷量的單品有30多件,Keep銷量最高的商品不過賣掉2000多,差了一個數量級,考慮到其app的內購部分,雖然總量並不止這些,但顯然並不能支持其打穿市場。

再舉個例子,keep在今年三月發佈了一款跑步機產品K1。這也是一款充滿了“迷之錯位”的產品。

這款產品可謂是犧牲產品的安全性(取消側扶手),以獲得一個博眼球的創新設計,被評論為“只敢highlight跑帶寬度52cm,不敢太多提及跑帶長度只有120cm,這樣的跑帶長度如何支持15km/h的跑步速度?也就是個走步機水平。”

而且,在關鍵性的新聞通稿中,Keep還將“德國DIERS三維脊柱及姿勢評估系統”中的“三維”寫成了“三位”。這情況背後,實質是其團隊對健身相關知識不熟悉所造成的誤解。

都兩年沒融資了,你還在被Keep忽悠嘛?

實際上,Keep的電商發展至今,很難稱之為運動品牌,既不夠專業、又不夠便宜、也不算滿足場景,這隻能說是貼了“Keep”標誌的文化產品。而Keep在電商上的決策與落地,很顯著地表現出Keep缺乏健身sense的特徵。若非如此,只能說Keep實際上欠缺做好電商的誠意,之前的所謂發力電商只是迎合資本市場的故事。

靠不住的線上增值服務

對所有線上應用來說,直接的增值服務一般都是帶來收入最直接的方式。但Keep,或者說以keep為代表的健身工具在增值服務上的運作都不算成功。

Keep增值服務的核心產品是Keep class,這是Keep付費課程的聚集區,課程價格從幾十到幾百元不等。其課程主要是聯合一些健身運動領域的個人IP共同打造付費課程,價格從10元至200多元不等。。

這樣的方式,看似受到了“得到”的啟發。事實上,早在2016年,Keep的競品之一Fittime即刻運動就已經在嘗試這種運動IP的捆綁合作,但Fittime在此後的發展並不如意,創始團隊之間還發生過一些矛盾,至今也只能說是“還活著”的狀態,看不到太大的發展前景。

誠然,Fittime沒有成功不代表Keep不能成功,但至少側面說明健身工具要打造IP並不容易做好。商業街探案對其數據做了統計與分析。

截止2018年6月3日,Keep class總共展示了36個課程,去重之後,實際有26個課程。這26個課程中,除了與知名dancer馮正合作的0元課程外,其他課程最低12元,最高248元,合計為Keep帶來了約2200萬的收入。這26個課程中,銷量不足5000的課程佔57%,收入貢獻總計不到100萬。而為Keep貢獻收入最多的課程是與韓國知名dancer BongYoung Park合作的舞蹈課程,貢獻收入700多萬元。

半年2000餘萬的收入並不能說太差,但也稱不上驚豔。尤其銷量最大的課程和收入最大的課程都是相對於健身關聯較遠的舞蹈類課程,這對於Keep來說並不是什麼好消息,因為這說明了其他更“無趣”的健身課程,其天花板觸手可及。

Keep的課程其實沒辦法套用的“得到”的商業邏輯的。得到解決的是用戶知識焦慮的問題,起碼在用戶的感知上是可以速成的。而深度的學習需求同樣可以以線上的方式解決。這也是為何這兩年一對一外教集中爆發的原因。

但Keep要解決身體焦慮問題就沒有這麼簡單了,Keep Class的付費線上課程和免費課程一樣,實質都是應付小白的產品。小白用戶並不傾向於付費,但真到了能付費的進階期後,不管是想要“擼鐵”的還是想要跳舞的,線下場景在設備和交流中起到的作用都必不可少。

不信你看Keep自己的圖片推薦精選,有幾個真正的好身材是在室內而不是健身房?

都兩年沒融資了,你還在被Keep忽悠嘛?

舉例子來說,Keep剛剛下線的“鄒市明燃脂拳擊”課程是一個不錯的課程,在拳擊的一些關鍵動作要訣上也有提示,比如松肩、轉胯。但對拳擊初學者來說,他們可能並不明白為什麼要松肩、轉胯(和人體發力原理有關),也不會有人在旁邊提示自己抱架(拳擊專業術語)的姿勢是不是變了,出拳時有沒有夾肘、重心是不是偏移,當然更不會有人給你架手靶……

所以,這些課程歸根結底是增加運動量而不糾結準確性的運動方式,如果真的對拳擊感興趣,線上課程能起到多少作用?更何況線上的模式極大降低了社交性,而社交性在健身中卻是必不可少的。

對於這樣的需求,Keep一直是無力應對的,所以也很難做出更多的增值服務收入。

記得Keep在推出鄒市明燃脂拳擊時,推出過一系列妹子打拳的海報。模特是真的漂亮,海報設計得也真的是酷炫,唯一的問題是,妹子出拳的姿勢在行內人一看,就是不專業的。當然,這些海報對小白妹子的吸引力估計也是巨大的。

都兩年沒融資了,你還在被Keep忽悠嘛?

前景不明的keepland

線上步履艱難的Keep今年終於落地了Keepland,第一家店落成北京華貿商場。

這家店看似在北京最繁華的商場中心華貿,但其實藏身在華貿商場的五樓,那是一個沒有直梯直達的地方,只能通過一架貨梯到四樓,再步行上去。而室內的佈置相當奇葩,整個場地縮在樓一角,呈梯形,視野的狹窄及約束讓整個健身環境看起來相當廉價。

當然,這樣的房間必然沒法配備淋浴和重型設備,這一點就足以擋住不少消費者。

都兩年沒融資了,你還在被Keep忽悠嘛?

Keepland主打團課,通常一個班級會有20名學員一起,一名教練加一名助教,根據場館內視頻提示,學員輪流在健身器械上鍛鍊,一分鐘後移至下一地點。

每節課售價為50到90不等,對比傳統健身房200到300的專業指導健身課自然是便宜不少,但如果和新崛起的樂刻等主打團課的健身房相比,也談不上有啥優勢。至於通卡大幾千的專項鍛鍊,顯然不是Keepland這種模式可以支持的服務。

實際上,不管是樂刻、Liking還是超級猩猩,大家真正的競爭對手還是傳統的健身房,尤其是威爾士、舒適堡之類的大型健身品牌。這些傳統健身品牌的體驗雖然談不上多好,但沒有一些拿的出手的東西解決痛點、挖掘核心價值,還是很難與之形成競爭的。而Liking和樂刻正是分別從這兩端下手,實際上也獲得了消費者和資本市場的足夠認可。

據商業街探案瞭解到,Keep早在2017年初就有過自營健身房的打算,並且還曾和一些團隊對接過相關事宜,但最後並未將此事落實。而今天Keep才來落地Keepland,那真的可以說是姍姍來遲。

Keep從模式上相當照搬樂刻的“小房”和“團課”,從概念上則沿用了超級猩猩的“團課”輸出。但現實情況來看,在場地覆蓋方面,樂刻已經初步完成了全國性佈局,建立起對應的運作模式。

而在團課相關的運營方面,超級猩猩又處在一個較為領先的地位,通過研發和輸出課程建立了自己的特色。那麼Keep的優勢在哪裡?或者說做了這麼久健身卻一直抓不住高階用戶需求的Keep是否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優勢?這真的是個問題。

實際上,Keep所提到的一些概念在實際操作中就不太行得通,例如給其他健身房輸出流量和課程可操作性並不高(這個說法還是從某對手的宣傳那復刻來的)。

國內某大型連鎖健身房一位主管告訴商業街探案,健身會所的運營成本里,教練和銷售人員的成本佔到了一個月營收的四成左右,他們的報酬通常由低底薪+高提成組成。以低廉的年費吸引顧客付高昂的增值服務費,這是健身房的典型模式,龐大的教練團隊、團課、私教就是顧客肯出鉅額費用的原因。

Keep的流量對於新建健身房或許有一些意義,但Keep的課程對健身房來說完全不需要,也沒必要把這塊比較大的蛋糕分給這些公司,畢竟黃金時間(場地有限)要留給自己掙錢或做VIP服務。當然,對於一些小型健身房可能還是有一些作用的,只是現在市場上其實並不缺夠用的健身教練。

從結果來說,Keep想要獲得這一塊的利潤,最終也只能依靠加速Keepland實現落地。但Keepland落地至今3個月過去,第二家Keepland何時落地?或許得看資本市場的反應了。

對於Keep來說,今天的Keepland比起服務消費者,更像是一顆投向資本市場的問路石,相信不久之後Keep極有可能宣佈一輪融資用於主攻線下。畢竟,第一大的健身app其實缺乏健身sense這種事,你敢想嗎?

想了解更多。歡迎關注公眾號:羅曼蒂克爆款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