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筋骨墨韻哪裡來(二)

---介 紹 捻 管 中 鋒 筆 法

進入唐代,一種新的以圓筆為特徵的正書書風興起,歐、顏、趙、柳等大書法家輩出,各領風騷。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632年、下圖)開啟了圓筆楷書的先河,少了些峻厲

書法的筋骨墨韻哪裡來(二)

的方筆,多了些圓潤俊秀。歷史總有它發展的脈絡,細看他的《醴泉銘》中的心鉤、左鉤、方捺、三角點畫等(下圖),

書法的筋骨墨韻哪裡來(二)

尤其他此前一年寫的《房彥謙碑》(631年、下圖),方峻的點畫與魏晉方筆書風,

書法的筋骨墨韻哪裡來(二)

簡直如出一轍。從而可以看出,他顯然是延循了捻管欹斜中鋒的魏碑運筆技法,筆管應當沒有握死。

此後唐楷的發展,看來捻管運用漸少,或許與前期行草書法的發展有關。製作精良的毛筆問世,書法家抒發自己的個性情趣,追求豐富多彩的表達形式,也為了書寫方便,行書草書的筆畫線條形態結體豐富多彩。鍾繇、張芝、王羲之父子等開拓出書法的另一絢麗新天地。書家的狂草,盡暢意揮灑的能事,懷素在長廊數十間的粉壁上“馳毫驟墨列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肯定來不及捻管調鋒。由此握死筆管之後,寫小楷筆鋒按壓很輕,側鋒完全可以忽略不計,而書寫各種較大的正書,堅持中鋒,避免偏鋒成為難題。顏真卿做了十分執著認真地探索,觀察他的楷書,轉折處先提筆扶正壓彎了的筆鋒,然後轉向下按書寫;鉤畫的處理是提筆調鋒,再轉向收筆;捺畫在接近端頭處回鋒後寫出捺尖等等(見下圖顏真卿《麻姑仙壇記》選字)。統觀全篇,可謂筆筆中鋒,形成他獨有的書體。由此也可以推斷,他握死了筆管,告別

書法的筋骨墨韻哪裡來(二)

了捻管調鋒。另外,唐楷有一種橫畫細,豎畫粗的傾向,因為細畫筆鋒壓彎很輕,運筆到轉彎處改為粗寫豎畫,不會出現偏鋒,這都可以說明書家對於中鋒效果的重視和刻意追求(如下圖)。

書法的筋骨墨韻哪裡來(二)

還有,各路書家也有更多探索,運腕、運肘、折筆、翻鋒、提按、回筆,以及使用特長鋒筆等,都是追求中鋒效果的一些補救的辦法。

中鋒線條是力度美和韻律美難以動搖的公認標準,但丟掉了捻管調鋒功能,書寫起來很難不打折扣,正書作品也多是中偏混雜,很多所謂“筆筆中鋒”往往是眼睜眼閉。當然,各路書家自有不同的書風筆意和追求,中鋒側鋒靈活融合,別具採風等等,正是中國書法園地百花絢爛的一角,只是在書寫方筆魏碑的時候,卻容不得半點偏鋒,否則就被認為是敗筆。

( 六 )

方筆魏碑的中鋒捻管欹斜運筆法,是書法的重要基礎技法,對於初學書法的人,我認為不宜從顏、柳等唐楷開始,因為死握筆管的習慣形成之後,猶如銬上了枷鎖,不易解脫,最好先習練魏碑。建議指導青少年學生學習書法,包括專業書法院校,應讓學生首先掌握靈活的捻管中鋒運筆,由此可以應用於幾乎各種書體,為書家以後的創新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點畫撇捺下紮實功夫,結體章法靠美學感悟。沒有堅實的樑柱磚瓦,難以建造華美的殿堂。近年看到有人通篇多用偏鋒書寫,枯筆時本應顯露筆畫的骨型,遺憾只見橫掃的帚痕。一叢修竹翠葉飄灑,如果沒有‘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枝幹,疾風吹來會是何種情景?創新是書家個人的自主追求,但是,評獎會起到明顯的導向作用。希望不會導偏學習書法的廣大年輕人,不會影響中國書法遺產代代傳承的主流脈絡。

魏碑的書寫技法沒有絕然斷代,過去和當今,肯定有很多書家瞭解和掌握,但今天看來,傳授不廣, 影響不深,卻不能不令人憂慮。從書法界發表的某些論文看到,包括有的高等書法院校、書協的某些培訓單位,仍在猜解、摸索、創新魏碑的運寫技法。傳統的中鋒筆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存在某種程度的危機。

本文並不是提倡千人一面地刻板摹寫某碑某帖(初學者當然要一絲不苟的打基礎),只是介紹我國傳統方筆魏碑(包括篆隸等圓筆)的運寫方法,它是中鋒運筆的精髓,是中國書法的基礎筆法,目的是希望不太瞭解它的人,掌握它並傳承下去。

( 七 )

下頁附圖一的字例,是為了便於看出方筆書法的中鋒行筆,用毛筆蘸水,兩側蘸墨書寫。淡墨顯示鋒尖的軌跡,他是筆畫的筋骨,外側墨色是它的肌肉。前八個字選臨《龍門二十品》,中間八個字是臨寫《爨寶子碑》,最後四字選自《天發神讖碑》。

附圖二字例是用同樣方法,顯示籀、篆、隸、楷書中鋒行筆的軌跡。

附在本文最後的幾幅書法,是應用中鋒筆法書寫的篆隸行楷作品,行草以捻管筆法為主,配合運腕運肘,兼容側鋒。部分作品採用毛筆一邊蘸墨,另一邊蘸水,筆畫濃淡交匯一線是中鋒軌跡。

《龜背竹》是魏碑方筆捻管筆法在水墨畫中的應用。

書法的筋骨墨韻哪裡來(二)

附圖 一  方筆書法中鋒運筆的軌跡:

書法的筋骨墨韻哪裡來(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