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鄖西的這個小伙子了不起,剛畢業的大學生,學學吧!

湖北鄖西的這個小夥子了不起,剛畢業的大學生,學學吧!

圖為:選擇在山裡創業的翁新強希望通過發展產業帶領鄉親們致富。

湖北鄖西的這個小夥子了不起,剛畢業的大學生,學學吧!

圖為:胡祥立(右)到種植五味子的農戶田地中為農戶進行技術指導。

湖北鄖西的這個小夥子了不起,剛畢業的大學生,學學吧!

圖為:創業團隊通過快遞為購買五味子酒的客戶發貨。

湖北鄖西的這個小夥子了不起,剛畢業的大學生,學學吧!

圖為:翁新強與67歲的貧困戶石明洪聊天,石明洪2017年通過出售五味子等方式家庭增收1.2萬元。

湖北鄖西的這個小夥子了不起,剛畢業的大學生,學學吧!

圖為:團隊成員在一起開會交流近期情況。

湖北鄖西的這個小夥子了不起,剛畢業的大學生,學學吧!

圖為:翁新強到貧困戶家中瞭解情況。

湖北鄖西的這個小夥子了不起,剛畢業的大學生,學學吧!

圖為:四名長期在山裡工作的團隊成員姜本鑫、翁新強、王青雷、胡祥立(從左至右)。

“今年想多種2畝五味子,一定把我列到計劃裡啊!”6月11日清晨5點多鐘,大山裡的空氣還帶著些微涼意,馬富琴騎著電動車,趕了十幾公里山路,喘息未定,便敲開優品五味果合作社理事長翁新強的大門。

馬富琴是十堰市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湖北關村人。一年前,她和全村人都不願種五味子。如今,聽說合作社開始預訂秋栽種苗,她趕緊跑來登記。

給小山村帶來變化的,是翁新強和他的幾個“小夥伴”。

團隊

2014年,翁新強回到老家湖北口鄉小新川村,擔任村主任助理,成立合作社。之前,他在一家白酒公司做銷售,年收入近30萬元。

“山裡人日子苦,我要給大夥找條出路。”翁新強介紹,五味子是一種中藥材,種植、收購、加工,可以做成一條產業鏈,帶動鄉親們增收,“這個產品滿足都市人對健康、養生的需求,市場前景看好。”

抱著同樣情懷和對未來的憧憬,一個小小的團隊在他身邊漸漸成型——胡祥立,曾供職一家農資上市公司,植物病蟲害防治經驗豐富,如今是合作社的農技師,奔波於十裡八鄉的種植基地;姜本鑫,拿過十堰市青年創業大賽三等獎,擔任公司總經理;王青雷,在南方做過快消品銷售,負責五味子鮮果、果酒的市場開拓;劉光偉,2010年開始做電商,運營一家網店積累下兩個皇冠,如今負責網上銷售。

“我們都是鄖西人,都想為家鄉做點事,也都看好這個產業。”姜本鑫說。

4年來,合作社共培育種苗200萬餘株,發展基地3500畝,吸納社員308戶,簽約周邊村民782戶,輻射鄂陝兩省3縣18個鄉鎮的40多個村,帶動500餘戶貧困戶增收。除銷售鮮果、乾果外,還開發出果酒等產品,將五味子“吃幹榨淨”。2017年,翁新強當選全國扶貧先進個人、荊楚楷模;2018年,當選首屆“脫貧攻堅、青春榜樣”十大典型人物。

考驗

在湖北關村,這個一直髮展順利的小團隊卻差點遭遇滑鐵盧。

湖北關村全村457戶,貧困戶249戶。2017年10月,翁新強調任湖北關村黨支部副書記。召開村民大會,介紹五味子產業扶貧政策,徵求群眾意願。會議結束統計時,翁新強意外地發現,沒有一個村民願意嘗試。

為啥?

翁新強挨家挨戶去問,找到了答案:村裡種過核桃,品種沒選好,光長枝子不長果子;發展金銀花,種出來後沒處賣。“不是咱對你有意見,以前吃過虧,不敢再瞎折騰了。”馬富琴對翁新強說。

咋辦?

村裡一位老人給翁新強出主意:山裡柿子多,漫山遍野紅彤彤的,你要是能把柿子賣出去,大夥就信你。

翁新強一咬牙,答應了。第二天,他和姜本鑫、王青雷跑到陝西省富平縣,考察那裡的柿餅加工廠,當場訂購20套加工機器。第三天,開始挨家挨戶收柿子。

“一斤5毛錢,收了20多萬斤。”王青雷說,有的村民送來四五千斤柿子,收入兩三千元。

通過五味子的經銷渠道,4萬多斤柿餅銷售一空,刨去本錢,合作社還賺了七八萬元。更讓翁新強高興的是,眼看以前無人搭理的柿子變成鈔票,村民們開始相信這個團隊。2017年秋天,湖北關村有50多戶村民和合作社簽約,種植五味子100多畝。

改變

因為這幾個年輕人,大山深處的湖北關村悄然改變著。

翁新強講了個故事:做柿餅要將柿子削皮,用腳踩帶動刨刀的去皮機,一天能加工1200斤柿子。67歲的楊乾芷卻堅持用老辦法。老太太拿來家裡刨土豆的刨子,早上7點開工,幹到下午6點,中飯都是在工地上吃的,最後一稱,389斤。翁新強給她算作400斤,每斤12元,一共4800元。

看到踩著去皮機的鄰居輕輕鬆鬆拿到144元,楊乾芷甩著發僵的胳膊,說:“明天,我也要踩機器!”

馬富琴2017年種了1畝五味子,這次來登記,想再加2畝:“苗子長得好。胡技術員看過好幾次,誇我栽種管護做得到位,再過兩年肯定掛果,到時候還要擴大規模。”

段傳銀家裡有輛三輪車。山上的五味子快熟了,他準備給合作社跑收購:“跑一趟200元,我勤快一點,一天跑3趟,就是600元,除去油錢,能賺不少。”

村民拿來自家的高山土豆、玉米磣,讓合作社的電商平臺幫忙銷售,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村裡,發展產業。沉寂的鄉村,漸漸熱鬧起來。這一切讓翁新強倍感欣慰:“除了讓鄉親們增加收入,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眼界的變化。山裡有很多寶貝,只要思路打開,動腦筋、找路子,日子一定能越過越好。”(圖/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朋 戴文輝 通訊員 黃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