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全國政協常委劉東生: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潛力在山希望在林

生態資源優勢、物種優勢、景觀優勢是深度貧困地區脫貧發展的潛力所在、優勢所在、希望所在。”在近日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接受中國網(《議庫》APP客戶端)專訪。劉東生呼籲以生態扶貧為突破口,同步推進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與綠色發展。

對話全國政協常委劉東生: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潛力在山希望在林

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圖左)接受現場採訪。

近年來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重大生態工程等生態扶貧舉措,為深度貧困地區群眾提供了就業和增收機會,對此您怎麼看?

劉東生:深度貧困地區大多分佈在山區、林區、沙區,也是我國邊疆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你說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生態工程等生態扶貧措施,進入門檻低,受益持續穩定,很受貧困群眾歡迎。目前發展林下經濟,短則2至3年就可以進入收穫期,發展木本油料,可受益80至100年,是農民持續增收的“鐵桿莊稼”。

從發展條件角度,僅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四省藏區、雲南怒江州、四川涼山州、甘肅臨夏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就有4465萬公頃林地、2074萬公頃溼地。目前全國有2.5萬個鄉鎮林業工作站、11多萬職工,覆蓋全國92%鄉鎮,可以進山入村,為廣大貧困人口提供生產、科技、信息服務,支持貧困群眾發展生態產業。

中國網政協頻道:現在深度貧困地區在生態扶貧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績和效果?

劉東生:可以說,生態補償與生態護林員政策取得了脫貧和生態保護的雙贏。中央財政建立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近年來,每年安排170多億元用於國家級公益林保護。其中安排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國家級公益林補償資金達120多億元,既保護了近8億畝公益林,也為農民直接帶來了收入。

2016年以來,累計安排中央財政資金45億元,選聘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37萬名作為生態護林員,帶動了13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增收和脫貧,並使3.3億畝的森林、溼地、沙地得到有效管護。

比如在雲南省怒江傈傈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該地區森林覆蓋率達80.5%,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679戶,人均收入只有約1300元。實施生態護林員政策後,當地選聘2520名貧困人口擔任生態護林員,覆蓋全縣51%建檔立卡戶,2017年全縣生態脫貧貢獻率已高達52.1%。

中國網政協頻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生態扶貧方面如何“以增綠促增收”,不斷壯大特色生態產業?

劉東生:

目前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造林綠化任務已被安排到貧困地區,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防護林建設、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指導退耕貧困戶發展適宜種植的經濟林。現在全國經濟林基地已達到4.5億畝,木料油料加工企業達3000多家。

2016年各地政府共安排72.9萬貧困戶退耕還林面積414萬畝,每畝可得到中央補助資金1600元,四川省丘陵、盆地周圍地區有400多萬個勞動力因退耕還林得以轉移,外出務工年創收217億元。

目前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不僅使3200萬退耕農戶從政策補助中戶均直接受益9800多元,而且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培育了生態經濟型的後續產業,通過“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等模式,促進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增收。

中國網政協頻道:我國生態扶貧方面還存在什麼問題嗎,您有何建議?

劉東生:目前的確存在著深度貧困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生態修復週期長、護林員選聘規模不夠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面對這種情況,我認為首先要強化生態補償脫貧,提高補償標準,並優先提高深度貧困地區集體和個人所有國家級公益林補償標準,促進貧困人口補償收入穩步增長。

第二,深入推進生態就業脫貧,繼續擴大生態護林員選聘規模,新增生態護林員、護草員指標繼續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通過生態管護,實現家門口脫貧。

第三,大力開展生態工程脫貧,實現退耕還林還草應退盡退,提高深度貧困地區工程造林補助標準,加大造林、退化林修復和森林經營力度。

此外,實施生態產業脫貧,提高精準脫貧成效,打造一批木本油料、特色林果、林下經濟示範基地,引導貧困人口增收。

轉載請註明: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