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三國歷史,誰可稱爲天下第一的謀士?

縱觀三國曆史,誰可稱為天下第一謀士?

數值

玩《三國志》之類的遊戲,遊戲裡會把將領的各個數值都顯示出來。

像是諸葛亮智力值100,龐統99,在遊戲裡面,哪怕數值差一。都是很大的差距。

如果100武力值的呂布和武力值91的黃忠單挑的話,很有可能黃忠被一個回合砍死。

縱觀三國曆史,誰可稱為天下第一的謀士?

所以要把士兵交給武力值最高的人去帶。

你在遊戲中很容易就能分辨哪個將領更厲害。

例如說,陸遜可以參軍了。智力95.

然後你再看水軍大都督程普,智力79。肯定是要用16歲的陸遜,替換掉60歲的程普。

但是,遊戲畢竟是遊戲,正史之中,無論你的智力值有多高,16歲的陸遜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取代60歲老領導的。

所以說三國之中,曹魏廟堂,誰才是最厲害的謀士?

文官

文官系統,遠遠要比武將複雜。

玩遊戲,或者看電視劇,總以為平定天下要靠天下無敵的武將。百萬營中取上將首級。

隨著年齡漸長,逐漸會發現,無論是在歷史中,還是現代政治,文官往往比武將更重要。

文武之道,永遠都是“以文治武”。哪怕在亂世之中,亦是如此。

小學生總是以為關羽,趙雲是天下英雄。

大學生才會知道法正,荀彧,程昱,陸遜的重要性。

熟讀了正史,才會明白蒯越,崔琰,顧雍,賈逵,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大人物。

那麼,“文官系統”到底是個怎樣運行的。

謀士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誰是天下第一的謀士”。

諸葛亮,龐統,司馬懿,還是郭嘉,荀彧?

印象中的謀士,並不是一個職業。至少可以分成五個職業。《三國志》中,有“智力”和“政治”二項數值。

但是現實中文官的劃分,還要複雜,大致有五個劃分。

  • 內官
  • 外官
  • 參謀
  • 士族
  • 文士

外官來講,比如說荀彧。

荀彧在曹魏的地位極高。三國志的遊戲中,智力97。也就是僅次於傳說中的諸葛,龐統,司馬”。

荀彧是曹魏集團“二把手”。其地位,類似於蕭何。

每次曹操大軍出征,一定是荀彧留守大本營的。

在曹操出征的時間,所有國家政務,荀彧基本上可以獲得100%全權。用官場術語來講,叫做“監國”。

當年漢高祖劉邦遠征項羽,在滎陽成皋(虎牢關)一線和項羽僵持不下。

而這個時候,蕭何坐鎮關中。從容調度。

蕭何這時只要有一絲反心,劉邦早就死得不能再死了,直接讀檔重來了。

荀彧最後的官職是百官之首“尚書令”,總領一切政務。相當於“總理”。

如果你的理想是“當大官”。那麼做到“荀彧”這個位置,就算到頭了。

那麼有沒有比“荀彧”更重要的官職呢?

內閣

我們來看中國象棋。

在棋語中,相的寓意,就是宰相。

縱觀三國曆史,誰可稱為天下第一的謀士?

相不出國門,屬於防守型武器。士連九宮格都出不了。

但相的重要性,卻不如“士”。

荀彧是曹操手下頭號大臣,是尚書令,是總理。

可是曹操最信任的人是誰?

郭嘉,郭奉孝。

“漢初三傑”,有軍功無敵的韓信,有百官之首的蕭何,但排名第一的,卻是張良。

張良就象是一個小尾巴一樣,時刻跟在劉邦的身邊。

張良就是象棋中的“士”

在真正的官場之中,分為“內庭”和“外庭”。

宰相做得再好,他始終是“外庭”。百官之首。

今年麥子多收了一點,稅賦多了一點。這當然是好事,也很重要。

但是和內廷相比,就不算什麼了。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從來沒有人說治理河道,調節稅賦,徵收糧草,發展商業。這些都是小事。

國家國力削弱5%,不會亡國。

內廷關心的是什麼呢,其實就二條線:“王權”+“人事”。

內廷最關心的,首先是王權。

有沒有人要謀反。太后和皇帝的衝突,諸嗣子爭位,應該如何立長。

“最高權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最重要的部門,必是“校事府”。

翻譯成現代漢語,則是國桉。

掌握了這個核心部門,震懾百官,才是帝王的保障。

“內庭”的第二個作用,則是“人事”。

你對於什麼是真正的力量一無所知。

什麼是真正的力量。你以為“廟堂”,你以為朝堂大會,開大會議堂,是很重要的事麼。一點也不。

清朝最重要的機構,是“軍機處”。

“軍機處”的意思,是皇帝繞過“外庭”。直接插手宰相的事務。

因為忙不過來,所以才有個秘書板子。圈子不大,5~6個人。

而這個圈子,才是真正說了算的地方。

一句話,就可以任免六部尚書。

我掌握了人事任免權,你還有什麼力量呢。

在電視劇《軍師聯盟》中,有一集,曹操想要考驗許昌百官的忠誠度。

一紙命令,就把文武百官都關到牢裡去。

無論你是太尉,京兆尹(首都市長),全沒有半點用處。

哪怕宰相也說不上話。

然後曹操還是要討論,哪些人該抓,哪些人該放。

而這些“核心心腹”的討論層次,則限於郭嘉,曹丕,滿寵等很小一個圈子。

這個圈子,才是真權力:“內廷”。

內廷的特色,有幾點。

圈子很小。最多不超過10個人。一般7個人最好。純粹以君王的私交做準則。

也就是說,你如果想讀“進士”,然後升官,一級一級做上去進入內庭。恐怕終身無望。

內庭一般都是從太子府跟出來的老臣。

例如雍正一代,最著名的文武官:張廷玉,田文鏡,年羹堯,全部都是四阿哥府上舊人。

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則是唐紹儀。

在電視劇《軍師聯盟》中,曹丕來找司馬懿,讓他入府。

縱觀三國曆史,誰可稱為天下第一的謀士?

這個“入府”,其實就是核心小圈子的意思。就是謀主。

你看他們飲酒,也就:陳群,吳質,劉據,司馬懿四人。外加一個武將曹真。

如果曹丕順利繼位。

這個小圈子的地位,直接可以登堂拜相。大司馬大將軍。

而且比“宰相”荀彧更有實權。

你如果看《琅琊榜》,所謂的麒麟才子,做的也是謀主的事情。

意思就是整天算計來,算計去。到底是四皇子爭寵,還是八皇子,還是十四阿哥。

至於土地田畝制度,科舉儒學考試,農民稅收。這些事在《琅琊榜》中,你幾乎是看不到的。

都是外庭庶務官們做的雜事。

參謀

三國時期,天下處於大爭之世,所以在傳統的“內廷”“外庭”之外,還有第三類的文官,所謂“軍事參謀”。

臥龍,鳳雛,聞名於天下。

連環計,反間計,苦肉計,空城計三國演義中流傳了上千年。

但是其實他們都屬於“外圍”的文官。

第三重的參謀,是帶兵打仗的文官,獻計獻策的文官。“火燒連營”,“夜劫糧草”,“峽谷伏兵”。

像是曹魏的荀攸,程昱,袁紹手下的沮授,審配,蜀漢勢力的龐統,徐庶,東吳的呂蒙,陸抗。

這些人,名義上是文官。但其實卻是帶兵打仗的“參謀長”。

《三國志》遊戲所謂的智力值對比,也是指“參謀”交鋒時才有輸贏。

士族

第四重的文官,是所謂“士族”。

電視劇《軍師聯盟》中,崔琰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曹操對他十分尊重,還要求曹植娶他女兒。

而且一出手直接就是就是部長級“六部尚書”官。

而如果你看看《三國志》遊戲呢。智力值只有68。

為何這樣一個遊戲中“評分”並不高的人物,在正史,在演義中,在史學家眼中,卻無比重要呢。

類似的還有顧雍,賈逵,蒯越等人。

請大家記住,中國一直有十九姓的說法。

關中:韋裴柳薛楊杜

僑族:王謝袁蕭

江左:吳朱張顧陸

代外:元長孫宇文竇源

甚至有人說,唐代之前,這19姓囊括了中國90%的歷史。

所有政治事件,90%都是由這十九家人登臺而來。

這些“世家大族”才是隱藏在水底下的力量源泉。

無論你皇帝如何風光,可是你的軍隊,你的文官,80%的“幹部”都是由這十九姓子弟擔當。

你說如何可以忽略士族的力量。

比如司馬氏,司馬懿的十二世祖司馬卬隨項羽滅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內。漢朝時成為河內郡,司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正史中)族人和僕奴無數。

因為司馬懿是大地主,曹操才再三徵召。而司馬懿便假說自己患有風痺病,起居不便,推脫“腿傷”不去。

當最後“高平陵之變”時,司馬家以臣克君。

司馬家的核心武力是什麼。是三千“食粟”門客。無鎧甲輕裝輕步兵。沒想到吧。

因此晉代以後,帝王家嚴禁貴族蓄養門客。

士族在《三國演義》小說中,只不過是一個名字。

但歷史的實質,遠遠比這更復雜。

文士

曹操討袁的時候,陳琳寫了一篇《討曹檄文》罵曹操,文章十分精彩。罵得曹操頭風病都好了。

這樣的文章,只有陳琳能寫。

袁紹手下雖然謀士眾多,但是田豐,沮授、審配、逢紀、荀諶,郭圖、許攸、辛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做。

對於罵街這種事,自然不然擅長,也不感興趣。

我們知道,“內廷”中的,都是神仙。

外庭,都是高官

參謀,帶兵大帥。

士族,清流世外。

最後“檄文”就流落到一些文學詞藻,小字輩的手中幹活。

楊修楊主簿,如果出現在官渡之戰中,肯定也很適合幹這樣的事。

相對來說,文官們都是“幹活”的。而賣弄文字,則被視為“雜耍”的。

例如郭沫沫在D內地位從來都不高,大夥都看不起他一個執筆文人。

雖然人家自稱精通詩詞歌賦,文章達練。

而且肯捨得拉下臉皮拍馬屁。

最厲害的謀士

“誰是最厲害的文官”,這種問題,應該就是沒有答案的。你說一個人能力值強,那是沒有意義的。

內廷最重要的是和天子的親密度

外庭主要看政績和資歷。爬升緩慢。

只有參謀才能看出謀士的能力值。

士族靠的是家族血統。

文士,弄臣,玩雜耍的。

文官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多種緯度。

因此比較誰優誰劣,本身就是毫無意義的。

還不如比較電視劇裡女演員的顏值,更容易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