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來到福州,最最不能錯過的就是聞名遐邇的三坊七巷,它是福州一張泛黃的線裝歷史書,讓你忍不住去翻閱、去閱讀、去記錄。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三坊七巷之概貌】

福州是座具有2200多年曆史的古城,在古城中心坐落著佔地40公頃、遐邇聞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由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三坊和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七巷和南后街一條中軸街肆組成。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5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這裡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三坊七巷之民俗博物館】

福建民俗博物館位於郎官巷和塔巷之間,前門開在郎官巷,後門開在塔巷,前後向共有五進院落。整體上結合二梅書屋的房舍佈局結構,通過展示近千件的閩派各時期的古典傢俱、木雕木刻、福建各窯口瓷器、名人字畫、工藝精品等民俗文物,反映富有福建特色的民俗文化。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從郎官巷進入博物館,看到的是一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鬥式木構架。正中間用彩金插屏門隔成前後兩個廳,東側廂房的門扇、窗扇、壁板全是楠木製成。三坊七巷的建築基本上是不帶油漆的,保持木頭的原色,看上去古香古色,而只有燈杆和插屏門是帶有顏色的。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大廳屋頂雕樑畫棟,中間橫空架了根大木,當地人稱為“燈槓”,燈槓上懸掛了一隻雕花燈籠。據介紹,這根燈槓是暗藏玄機的。“和屋頂主樑比照一下位置,如果燈槓在主樑外面,也就是靠大門方向,那就說明屋主是在外地當官或者漂洋過海做生意。如果燈槓靠裡面,則說明主人一直在本地發展。”這根燈槓是十分重要的建築材料,通常選用大料、好料,如果主人搬走,這根燈槓是要隨身帶走繼續使用的。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主院落的大廳前,簷前鋪的石板地磚(簷前石),也是很有講究的。據介紹,這叫通財(才)石,一為通財富,二為通文采。這塊石頭要寬、要大、要厚,必須是一整塊石頭切割成的石板,不能拼補,不能有裂痕,因為在福州話裡,“裂”與“窮”發音相同,裂痕意味著貧窮,是為大不吉。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民俗博物館中,文物是和民居融為一體的。掛在牆上的字畫,擺放的瓷器以及傢俱、擺件,沒有複製品。其中幾件珍品更是難得,一件是雞翅木框鑲黃楊木刻壽屏,就放在書屋的入口處,這是鄧培風在嘉慶十四年(1809年)仲秋為其家人撰寫的祝壽屏。屏風由10片組成,雞翅木作框,內嵌黃楊木雕花鳥、人物故事,在其屏風後還繪有色彩豔麗的山水人物風景畫。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三坊七巷之二梅書屋】

二梅書屋始建於明代,至今為止已經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了。如同三坊七巷其他大戶人家一樣,二梅書屋也是“一屋跨兩巷”,前門開在郎官巷南側25號,後門開在塔巷北側26號。郎官巷內現在尚有十多座明清年代的深宅大院,“二梅書屋”是目前巷內保存最好的名居古屋之一,可與巷內的嚴復故居相媲美,也是福州最著名的古書屋之一。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這裡曾今是清代的進士林星章的住宅。書屋佔地2000多平方米,院共五進,四進花廳原為主人書房,房前植有兩株梅花,取齋名為“二梅書屋”。各主落門、窗、壁板等皆由楠木製成,門窗都有雙層鏤花,壁板、門扇上部堵板用油漆繪有戲劇故事和花鳥樹木等圖案。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書屋在清代道光、同治年間曾大修過,坐南朝北,東、中、西三座毗連,是一座單層土木結構的屋子。門頭雙重大門,第一重朝街六開大門,原門額中掛“進士”金字匾;入門,中間小廳,兩側耳房。進石框大門,三面環廊,東西兩廊寬2米,安放儀仗、執事牌。平日裡大門並不打開,常年大門緊閉,家人賓客出入都走後門。插屏門更是不輕易打開,風俗裡說開了會“漏財”,只有遇到重大喪喜事和迎接貴賓時才打開三重門。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廊下天井,中為走道,兩旁栽花。從天井上三層臺階為一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正間用彩金插屏門,隔成前後廳,大廳高敞,兩側廂房房門四開,窗用木格編排成各種紋飾,門扇、窗扇、壁板等全部楠木構成。二進建築與首進大略相同,所不同的是廳前庭院略小,天井兩側有披榭。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主座東牆外即是“二梅書屋”,中有兩室:一間藏書屋,一間書房,屋前有兩株梅花,自成院落;院內還有坐南朝北的三間排與坐西朝東的五間排房屋。二梅書屋的東側有灰塑雪洞,曰“七星洞”,通連一、三進。三進為花廳,三開間,中為廳,左右四間廂房,所有門、窗、壁、板皆用楠木製成。門窗都是雙層漏花,冬夾窗紙,夏蒙窗紗;壁板、門扇上部堵板都有漆畫的樹木花鳥和戲劇故事。廳前小花園中建兩座古亭,其中一座是六角半邊亭,並有一株百餘年的荔枝樹和一株棕樹,樹後假山與塔巷僅一牆之隔。由東側小門聯結、門開塔巷另有前後兩進庭院,均為五柱三間排的廳堂建築。中國科學院院士林惠民曾住此院。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步入院內,可以看到沿著地面不遠的牆壁上都描刻著精美的壁畫,壁畫內容多為琴棋書畫詩酒茶,描繪的是悠閒的、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也暗示著主人當官回老家退隱後的願望。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書屋自成一體,坐落在整座宅院的中心部分,遠離了室外的喧譁,顯得格外的幽靜。因為主人林星章喜歡梅花,枝繁葉茂,所以林星章給整座宅院取了詩情畫意的名字“二梅書屋”,也是福州最著名的古書屋之一。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走進三坊七巷 探訪不曾知曉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書屋的最前面是一花廳。花廳有假山和水池,假山上有閣樓,水池邊有亭子,就是書裡常寫的“亭臺樓閣”。看古書裡描寫的愛情故事,很多是大戶人家的小姐,倚在牆頭,牆下騎著白馬的秀才走過,倆人一見鍾情,陷入愛河。以前想不明白,牆頭那麼高,小姐如何爬得上去?看了花廳的佈局,就恍然大悟了:花廳往往是宅院的最後一進,依牆而建,牆邊建有假山,假山上修有小棧道,通往山上的閣樓。古時小姐常常在花廳看魚,登上假山,到閣樓彈琴曬太陽,有時倚在牆頭看風景,能瞧見牆下路過的白馬王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