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仁紋枯病的防治方法

砂仁

種 名:砂仁

學 名:Amomum villosum

別 名:陽春砂仁

科:姜科 屬:豆蔻屬

產地分佈:

分佈於中國廣東、廣西、雲南和福建。

形態特徵:

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叢生。根狀莖匍匐地面生長。葉矩圓狀披針形,穗狀花序自根莖抽出,著花7~13朵,花白色,蒴果橢圓形,成熟時深紅色。

砂仁紋枯病的防治方法

生長習性:

喜高溫高溼的林下環境,在疏鬆肥沃的砂壤土中生長良好。花期5~6月,花期氣溫22~25℃,空氣相對溼度90%以上有利授粉結實。

繁殖培育:

常用分株和播種法繁殖。播種宜在8~9月種子採收後即播,20天左右出苗,苗高40~50cm便可出圃定植。定植株行距為1m×1m,第3年進入開花期。每年開花前和收果後分別施肥培土各一次。

園林用途:

砂仁觀賞價值較高,初夏可賞花,盛夏可觀果。

砂仁紋枯病的防治方法

砂仁紋枯病 在砂仁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是砂仁主要病害之一。廣西、廣東、雲南等省(區)均有發生。為害葉片、葉鞘,使葉片早枯,花少而小,結實率降低,一般鮮果減收20% ~30%,甚至不能開花結果。莖杆枯死,匍匐莖和根系也枯爛。

症狀 砂仁紋枯病一般從植株基部葉片先發病,逐漸向上擴展。初期,病斑長橢圓形,草黃色,邊緣褐色。病斑擴大或互相癒合成不規則的雲紋狀,病部枯死呈灰白色。病害流行時,病斑變水漬狀,灰綠色,無明顯邊緣,迅速癒合成不規則、似開水燙傷狀。其上可長出白色菌絲體,結成菌絲團,最後形成菌核。菌核附著病部表面或落入土中越冬。

砂仁紋枯病的防治方法

砂仁紋枯病症狀

病原 由Rhizactonia sp.引起,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無孢目,無孢科,絲核菌屬真菌。菌絲體呈白色蛛網狀,並不斷結成白色菌絲團。菌絲近直角分枝,分枝處縊縮,並具一橫隔。 菌絲團最後形成卵圓形或不規則形菌核。初期菌核灰白色,質松;老熟菌核棕黑色,質硬,底面扁平至稍凹陷。菌核大小為0.1 ~ 1.0cm ×0.1 ~0.8cm。

侵染循環 以病殘體上病原菌或土中的菌核越冬。當遇適宜的寄主與適宜的環境條件時,即侵入為害。病原菌一般通過人畜、農具攜帶以及借流水、風雨進行傳播。

發病條件 病害發生流行的因素很多,除病殘體和土壤中潛存的菌核數為先決條件外,氣候及土壤是影響發病的重要因素。

1.氣候:陰溼多雨最適於紋枯病的發生。病原菌生長髮育的最適溫度為20~30℃;在適溫條件下,病害發生的輕重與溼度成正相關,一般相對溼度為90%以上有利於病害發生。病害可由植株基部葉片迅速向上擴展蔓延,造成穿頂,雲形病斑明顯;蛛網狀菌絲和菌核形成,病葉枯死。

2. 土壤:凡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土壤粘重的連作地塊發病嚴重。這主要與土壤含水量多少有關,低溫、高溼的土壤環境,對匍匐莖和根系的生長不利,從而削弱了抗病力。

防治

1.選肥沃、疏鬆、富含腐植質,有適當廕庇條件的地塊栽培,並注意開好排水溝,保證溼潤又不積水的土壤環境。

2.及時清除病殘體及雜草,減少病菌來源。

3.選擇無病壯苗和合理輪作。

4.注意種植密度,株行距要求1cm×1cm,避免過密。新栽植株及幼苗的廕庇度以70% ~ 80%為宜;3年以上及正在開花結果的植株,廕庇度以50%~60%為宜。

5.發現中心病株應及時淸除,燒燬殘體,並用70%甲基託布津800~1000倍液噴灑全田,連續噴2~3次。收果後,將多餘老株、病株、枯枝殘葉清除乾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