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國師年譜》註譯(卷上:38歲)

【題記】

玉林禪師38歲那年,安住在大雄寺,還將母親繆太夫人接到大雄寺的報恩堂奉養。每天吃飯完,就陪著母親聊聊天,一張几案,半張自己寫字,半張供母親飲食,盡人子之分,享天倫之樂。

《玉林国师年谱》注译(卷上:38岁)

【正文】

順治八年辛卯,師三十八歲。

住“大雄”崇福。

按,《書楚紙紀》雲:“近年少至性衲子,蓋稍有見處,不能出頭天外,全體受用。多以名利薰心,學文字語言還知,但患不成佛,不怕佛,不解說法麼。”

是夏六月,絕糧。

按,《師紀》雲:絕糧累日,眾進安眾長策,山僧自若也。午,餘臥閱書,諸子侍次,言及谷麥二熟前預計,因拋卷長吟:“谷麥二熟前預計,住山可省篾三條。”諸子笑而去。師見諸方受用侈靡,因書《戒殺》,述雲:“人未見性,當遵佛語,佛所示人,率性事也。勿食肉,勿著蠶絲,蓋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殺他利己,稍有仁心者,鮮不恭敬波羅提木叉。時當晚季,稱為見性者多穿綢著綿,一衣當殺千生,一絮亦傷萬命,非逆行菩薩果地中來,才披能令群靈當下解脫者,吾為汝危之。

是年,迎太師母於“大雄”之報恩堂。

按,《師紀》雲:“老親開年七十,日有定課,誦持無虛刻,惟性畏啖熱,飯食頃,得久侍談笑,每設長几,半圖書半果饌,餘因老親多作幾字,老親因餘多進弱兩盂。”

又云:“辛卯七月庚子,中堂捲簾橫案,老親發白如雪,坐臨風,用醃雪花下飯一滿盂。半案皆紙筆,研墨作數字,覺我平生樂事,無過此者。

《玉林国师年谱》注译(卷上:38岁)

【今注】

波羅提木叉:佛教術語,又作波羅提毗木叉、般羅底木叉、喇底木叉。意譯為隨順解脫、處處解脫、別別解脫、別解脫、最勝、無等學。為佛教出家眾所應遵守的戒律。其中又包括波羅夷、僧殘、不定、捨墮、單墮、波羅提提舍尼、眾學、滅諍法等八種,在釋迦牟尼生前,曾經說過,在他滅度後,僧伽應當以波羅提木叉為師。

《玉林国师年谱》注译(卷上:38岁)

【今譯】

1651年,38歲。

玉林禪師住在大雄寺的崇福(應為庵、堂、寮等)。

根據《書楚紙紀》的記載,玉林禪師感嘆:“近來年輕又有天分的僧人,稍微有所感悟就停滯不前,沒有超脫三界的信心,大多因為名利薰心,學一些文字禪口頭禪還行,就擔心他們無法成佛,也不敬畏佛,不明白真正的佛法啊。”

這一年夏六月,大雄寺絕糧。

根據《師紀》記載:絕糧很多天了,眾僧都為如何安頓大眾而獻言獻策,只有玉林禪師很自在。一天中午,玉林禪師半躺著看書,弟子們在一旁侍奉,談及稻穀和麥子成熟前應該預算一下產量,以便早作調控。玉林禪師就放下書本,吟誦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如果稻穀和麥子成熟前預算產量,那麼山中的僧人也可以少準備一下裝糧食的篾器。”弟子們聽了,都笑著出去了。

玉林禪師發現各處寺院日常用度越來越奢侈,就撰寫了《戒殺》,文中說:“當人還沒有見性的時候,應當遵從佛語。佛囑咐人們的話語,都是順應本性的道理。不要吃肉,不要穿蠶絲的衣服,因為天地同一根源,萬物同一體性。殺害生靈,以滿足自己的保暖,這是不對的。稍微有仁愛之心的人,都會恭敬別解脫戒。現在是末法時代,那些號稱見性的人,很多人卻穿著綾羅綢緞。集齊一件綢衣服,要傷害許多春蠶;種植出一團棉絮,耕種時也會誤傷許多生命。如果是菩薩再來,他將絲綢衣服披在身上,能讓相關生物當下得到解脫;你作為普通人,為了一時保暖,殘害生靈,就危險了。

這一年,玉林禪師將母親繆太夫人迎接到大雄寺的報恩堂奉養。

根據《師紀》記載:玉林禪師的母親已經七十高齡,但每天都有固定的功課,從來不懈怠。老人家喜歡清淡的飲食,玉林禪師事奉母親吃完飯,就陪著她聊天。中間放一張長條几案,一邊放著圖書,一邊放著瓜果。因為這個,玉林禪師每天多寫幾幅字,繆太夫人每天多吃點食物。

1651年,農曆七月,庚子日。中堂卷著窗簾,橫著几案,繆太夫人頭髮雪白,吹著涼風,用醃雪花菜下飯,吃了整整一滿缽。玉林禪師則鋪開筆墨紙硯,安安靜靜地寫了幾個字。他覺得,一生之中,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事情了。

釋超琦 輯錄

徐華根 點校

徐梵筂 註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