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的小目標提前實現了 網商銀行宣布新三年開放戰略

馬雲的小目標提前實現了 網商銀行宣佈新三年開放戰略

一家在外界看來做小攤小販生意的銀行成立3年來做了些什麼?

“中國和世界不缺少一家銀行,缺的是為小微企業和消費者服務的銀行,網商銀行將專注於此。”3年前,在網商銀行成立儀式上,馬雲的小目標是五年網商銀行能服務1000萬家中小企業。這個小目標在網商銀行三週年之際已提前完成,馬雲和網商銀行的下一個小目標在哪裡?

在6月21日舉行的2018小微金融行業峰會上,網商銀行公佈信息稱,3年來,網商銀行及其前身阿里小貸已與金融機構夥伴聯手,為超過1000萬小微經營者提供過貸款服務。而當年的阿里小貸從成立到服務100萬線上的商家則花了4年時間。

螞蟻金服董事長兼CEO井賢棟在當日宣佈,網商銀行將啟動“凡星計劃”,向行業開放所有能力和技術,與金融機構共享“310”模式。他同時對外宣佈了未來三年的新目標,“網商銀行將與1000家各類金融機構攜手,共同為3000萬小微經營者提供金融服務。”

據井賢棟透露,上述計劃具體包括三方面內容,都涉及關鍵詞“開放”:一是把螞蟻金服、阿里巴巴所有的生態場景全面開放出來,共同經營;二是開放人工智能風控體系;三是開放智能化的運營能力。

網商銀行行長黃浩表示,“能提前實現小目標,主要是因為移動支付技術的普及和碼商的神助攻”。

2017年6月開始,網商銀行聯合支付寶收錢碼推出“多收多貸”服務,探索將網商銀行創新的“310”貸款模式帶到對線下小攤小販的服務中。一年來,多收多貸已經服務超過300萬“碼商”。據他介紹,過去發放一筆小微企業貸款的平均人力成本在2000元,而網商銀行通過技術支撐的“310”模式,每筆貸款的平均運營成本僅為2塊3,其中2元為計算和存儲硬件等技術投入費用。

網商銀行副行長金曉龍則透露,“目前我們和金融機構合作已經過了100家,為浙江省小貸公司提供信息化的管理系統以及數字化的獲客、數字化的風控和貸後管理也將近100家公司,所以如果把小貸、信託、保險、銀行加起來,目前和網商銀行有實際合作的金融機構應該在100至150家之間。”

他對未來的合作數量目標信心十足:“我覺得在未來三年和1000家金融機構合作不難。”黃浩也對此信心滿滿,他表示,“以中國的金融機構數量來橫向看,1000家真的不是非常激進的(目標)。”

在合作模式上,網商銀行也和一些銀行一直在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桂林銀行董事長王能告訴界面新聞,“受制於傳統手段效率低、成本高、風控難,原來我們只能服務農村市場的少數大客戶,這與我們想要的普惠相距甚遠,而數據化的技術突破了以往成本、效率和風控的障礙,為桂林銀行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他表示,和螞蟻金服的合作模式主要是利用網商銀行和螞蟻金服的數據、獲客能力,桂林銀行能夠更精準的針對小微客戶和農村金融客戶的需求解決問題,同時桂林銀行的線下渠道又能補充資金來源。

王能向記者披露的數據顯示,桂林銀行自去年11月與網商銀行合作以來,“旺農貸”產品已經累計放款超過3.5億,服務農戶超過2萬。今年5月與網商銀行開展“網商貸”聯合放款,一個月的時間貸款額接近4個多億。

除了合作機構數量外,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網商銀行下一步將關注資金需求在50萬至300萬的客群。

據界面新聞了解,傳統銀行主力服務的群體貸款金額多在300萬元以上,而網商銀行此前服務的群體貸款金額往往小於50萬,於是資金需求在50萬至300萬的這類客群就逐漸出現了“斷層”。

黃浩告訴界面新聞,其實這就是“智慧縣域”計劃和“凡星”計劃想解決的問題,即中間段的客群。“大銀行一般是服務500萬以及以上的客群,中小銀行更多是做到100萬以下往下延伸,大家各自有自己的邊界。大銀行再向下,會面臨客戶獲客和篩選成本的問題;而中小銀行再向上,會面臨風險緩釋手段不夠多元、盡調手段不夠完善的問題。所以,普惠金融把這個叫做消失的中間段,恰恰是100至500萬的客群獲得貸款的額度相對較小,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做凡星計劃和智慧縣域的原因,是為了互補和雙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