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應急報告》在京發布 推動應急能力建設

2018年7月7日,國際危機與應急管理學會在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舉辦了《2018中國應急報告》發佈會。來自全國各地200餘名應急管理領域相關人員參與了此次發佈會。《中國應急報告》是全面分析和展示我國應急管理發展的年度報告,已歷於2016年、2017年連續兩個年度進行了發佈。

《2018中国应急报告》在京发布 推动应急能力建设

圖為《2018中國應急報告》發佈會現場

《2018中國應急報告》包括《中國區域應急表現能力評價報告》《中國自然災害風險評價報告》《政府典型危機事件應對分析報告》《中國省會城市澇災與水域變化趨勢分析報告》《我國中小學校園欺凌形勢調研報告》五部分內容。

《中國區域應急表現能力評價報告》對中國2017年各省市區應急表現能力進行評價。研究結果顯示,上海、廣東、海南應急表現能力優秀,吉林、浙江、河南、新疆、天津、安徽、福建、山西、重慶、湖北、四川、江蘇、陝西、西藏、北京、江西、雲南等省區應急表現能力良好,青海、河北、內蒙古、遼寧、山東、甘肅、貴州、黑龍江、湖南、寧夏、廣西等省區應急表現能力一般。由於每個省所遇事件不同,小事應對相對容易,會導致相應的排名較高。

《2018中国应急报告》在京发布 推动应急能力建设

圖為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陳安發言

《中國自然災害風險評價報告》採用非線性災情指數分析方法,結合世界風險指數的模式,計算中國的風險指數,最終呈現出中國各省市區風險指數排名以及風險地圖。我國總體自然災害風險水平處於中等偏高,約三分之二的省區風險水平中等或更高。我國大多數人口生存和生活環境風險較高,風險最低的區域只包括兩個直轄市和東北三省,總人口數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十。

《政府典型危機事件應對分析報告》以北京大興西紅門火災、“教科書式老賴”、於歡故意傷害案、北京紅黃藍新天地分園虐童、涼山格鬥孤兒等事件為例,對2017年社會輿論熱點事件中的政府行為與社會反饋進行了分析研究。不同社會輿情事件的發生機理要經歷潛伏期、擴散期、爆發期、穩定期、衰退期和終結期6大不同階段。舉措得當的政府治理行為可以在擴散期就發現輿情事件的走勢苗頭,在爆發期對輿情事件的態勢進行有效地控制,並逐步使輿情趨於穩定,快速衰退,及早終結。輿情應對要充分採納專業的建議。

《2018中国应急报告》在京发布 推动应急能力建设

圖為來自全國應急管理領域相關人員合影

《中國省會城市澇災與水域變化趨勢分析報告》將虛擬地球系統與網絡問卷調研相結合,對我國省會城市水面變化情況及公眾對城市內澇的感知現狀進行探索。這幾年城市內澇問題屢屢呈現,每每回顧水域變化,就會發現城市發展大量佔用溼地或填湖建房的情況嚴重,水災一來應對就變得困難。我國31個直轄市或省會城市存在水庫擴建、自然水域縮小、城市景觀面積小等普遍現象。公眾對於城市內澇災害的影響及後果有明確的認知,但對於城市內澇災害的現狀並不瞭解。

《我國中小學校園欺凌形勢調研報告》的研究表明,我國校園欺凌嚴重程度較高,但教職員工感知度較低,呈現出明顯的錯位效應和冰山效應,易形成重特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風險及隱患。

《2018中國應急報告》提出了有關我國應急能力建設、綜合風險管理、社會輿情監控等問題的諸多建議和策略。發佈會後,與會專家、團體針對我國應急管理現狀進行了廣泛討論,場面熱烈。此次會議提高了全社會對我國應急管理事業的認知程度,為有效提高我國整體、區域、領域應急管理水平提供了藍本和借鑑。

標籤:輿情,2018中國應急報告,公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