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備案鍾情「承諾」 是走形式還是平台「天真」

備案、備案、備案留給平臺的時間已不多。

近日,有報道稱廣東(不含深圳)將自2018年3月10日後受理網貸機構的備案驗收申請。

互金備案鍾情“承諾” 是走形式還是平臺“天真”

屆時網貸機構需要提交申請驗收材料,包括但不限於自評報告(含相關證明)和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專項審計報告、近三年年度審計報告、律師事務所出具的法律意見書、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測評結果、電子合同(樣本)、存管銀行協議等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監管部門還鼓勵網貸機構及其主要股東、實際控制人自願提交承諾函,即承諾在整改驗收合格及獲得備案登記後三年內不轉讓股權

對自願提供相關承諾函、整改驗收合格的網貸機構,監管部門將優先辦理備案登記事宜。

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這個承諾函有點太不走心了,且不說承諾函不具備法律效力,其次,如果所屬區域的網貸平臺全部提交承諾函,那麼都具備有限備案的資格,監管層又優先通過哪些平臺呢?第三,承諾在整改驗收合格及獲得備案登記後三年內不轉讓股權,那麼三年內如果平臺倒閉如何處理呢?或者平臺因重大變故不得已作出股權轉讓,監管層僅憑一紙承諾函又能做什麼呢?

不得不說,不是監管層太“天真”,就是平臺太天真。

筆者翻閱了此前廣東備案細則,發現承諾一詞已經出現過,貌似廣東監管特別鍾情“承諾”。

互金備案鍾情“承諾” 是走形式還是平臺“天真”

2月13日、2月14日,廣東省金融辦接連出臺兩份針對網貸行業的監管徵求意見稿,分別是《廣東省實施細則》(下稱《實施細則》)、《廣東省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實施細則》(下稱《備案細則》)。

前者是國內出臺的首個省級網貸監管辦法;後者是配套的備案細則,讓網貸機構有了詳細的備案流程指引。

廣東省無論從平臺數量,還是成交規模,都全國領先。網貸之家數據顯示,廣東省正常運營的網貸平臺全國居首,共有461家,佔據著全國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的20%;廣東省網貸平臺貸款餘額為1609.24億元,居全國第三位。因此,廣東率先發布省級網貸監管細則,無疑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

互金備案鍾情“承諾” 是走形式還是平臺“天真”

《備案實施細則意見稿》全文共計五章二十八條內容。《備案實施細則意見稿》提出,鼓勵轄內網貸機構引進有實力的法人股東,增加註冊及實繳資本至人民幣5000萬元以上,健全內控機制,聘用具有豐富金融機構從業經驗的人員擔任高級管理人員,增強機構實力,提升經營管理水平。

廣東版備案登記辦法明確要求,新設立的網貸機構申請備案登記時,應當以書面形式提交合規經營承諾書,同時應提交由律師事務所出具的備案登記法律意見書(包括對遞交的備案文件資料真實性、股權結構、實際控制人、內控制度、擬開展業務模式的合法合規性等逐項發表結論性意見)。這裡的承諾書同樣也存在上述法律效力的問題,而且平臺肯定都會說要合規經營,提交承諾書相當於一紙空文。對雙方來說都貌似只是走個形式。

但廣東備案也是有可圈可點之處,在第二十六條中明確,禁止存在省外註冊但省內為主要辦公地點的機構。這就避免了跨地區註冊登記來逃避地區強監管,這一條會在越來越多的地方監管辦法中看到。同時,深圳可自定監管細則及報送政府和銀監會備案即可。筆者認為這一條非常有必要,因為

隨著各地備案細則的出臺,嚴苛程度的不同,不乏部分網貸平臺跨地區註冊登記逃避監管。其次,在《實施細則》中沒有提及資金存管、日常行為監管、信息安全審計報告、備案登記等,在第二天出臺的配套文件《備案細則》中,廣東省金融辦給予了進一步的細劃。

值得注意的是,《備案細則》落地性極強,同時提出了2017年4月30日的備案申請時間節點,這對大部分平臺來說,都是極大的考驗。

此外,《備案細則》沒有硬性要求先進行資金存管再備案,對於一些存在非原則性、問題影響不大的網貸機構,允許先備案後再整改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