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仁粥(原創)

夏至前後,搶麥收割,晾曬好的新麥除了磨面,就是將麥籽兒去皮後做成麥仁兒,炎炎夏日是喝麥仁粥最好的時候,因為麥仁在中醫解釋裡有斂汗的作用,最適合脾虛之症了。

在盛夏,乾飯吃多了總會教人沒了胃口,而熬好的麥仁兒粥如同一顆顆飽滿圓滑的珍珠,亮晶晶的,盛在碗中,飄揚著淡淡的清香,嘗一口,甜淡滑潤,令你回味無窮。

麥仁粥(原創)

愛人去清徐訪友,帶回來一袋子剛碾好的新麥仁兒,兒子雀躍不已,早上便要嘗試。夏日人醒的早,五點便熬煮上了,高壓鍋一上汽,“呲呲”幾聲,香氣隔老遠就聞見了。

在都市裡端碗麥仁粥,嫋嫋的炊煙帶著我的思緒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原鄉。每年這個時候,我家總能喝上剛從田裡收割回來的新麥粥,那時老家沒有高壓鍋和煤氣灶,還是燒柴鍋做飯,母親在熬煮之前,現將麥粒裡面的塵挑出來,然後放一個鐵罐子裡搗,再拿簸箕簸出麥皮,白淨的麥仁便可以下鍋了。

麥仁粥(原創)

炎天暑日的,燒灶的廚房根本進不去人,但是主婦們卻講不得熱不熱,人人苦夏,吃啥也沒有胃口,倒在樹蔭下的躺椅上歇晾的往往是男人和孩子,只有當孃的在廚房裡進進出出,廚房裡熱氣繚繞,成了蒸籠,母親在灶火裡添上幾根木柴後才出來,任憑鍋裡的麥仁自由翻滾,慢慢地熬煮著。

我記得那年夏天勝格來俺家來,麥仁粥吃了兩碗,她說,你家的麥仁粥真香!聽了這話,俺娘就在圍裙上搓著雙手,皺紋爬滿黢黑的臉龐,她熱情地邀請,聲音洪亮:“想吃了就來,剛打的新糧食,最有營養!”

麥仁粥(原創)

院子裡的石飯桌是喝粥最涼快的地方,那裡有一株蓬勃茂盛的葡萄沿著搭好的架自由生長,形成一片濃蔭,葡萄架上方是一顆胖大高直的泡桐樹,肥碩的葉子遮天蔽日,等到母親打開鍋蓋,我們就圍上去,深吸一口氣,那神情彷彿在與縷縷粥香親吻,忍不住先舀起一勺嚐鮮,沒想到燙了嘴巴,一手拿勺,一手在嘴邊扇風,一旁的母親嗔怪說:“熱飯吃不得,晾涼了就著熗拌黃瓜,好吃。”

麥仁粥(原創)

這畫面一直在麥仁粥裡一幕幕閃現,母親的音容笑貌就在這一晚香噴噴的粥裡,可惜的是,她已於去年深秋離世,我不知道何時還能喝上她為我們熬煮的麥仁粥。她熬的麥仁粥甜爛軟香,因為麥仁是細顆糧食,熬起來費時費工,需要耐著性子慢慢等待,這也是灶鍋裡煮出來的飯食糯香的原因,不像我們現在有高壓鍋和煤氣灶,雖然省時省力,但是卻失去了慢工出細活的心勁兒。

麥仁粥(原創)

用一顆安靜的心,慢慢等待,粥才會熬煮成功,也更能品出美味。

人生亦如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