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我們該補的通識課

金融是我们该补的通识课

——《陳志武金融通識課:金融其實很簡單》序言

對於很多人來說,金融似乎太高大上,是一個搞不懂的謎;對於其他人來說,金融只是一門錢的生意,所以是一個很現實、低俗的事。就像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義以為質”,也就是君子立身行事應以道義為本,道義價值重於物質利益,不要動不動就談錢!

現代金融在鴉片戰爭之後進入中國,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到今天已經是整個社會所不可或缺的一環。只是細看之下,很難說人們對金融的認知完全到位。最為典型的是A股市場。雖然我們的股市於1872年就開始,至今已建設了近一個半世紀,但似乎也沒幾個人對其滿意,尤其是股民,更沒太多好話可說。到近幾年,更是出現“互聯網金融”、“虛擬貨幣”、“區塊鏈金融”等一波一波的新名詞、新熱點,從監管層到業界、到普通大眾,都被搞得眼花繚亂、暈頭轉向,結果只能是投機四起,讓許多無辜大眾受騙受損。為什麼這個社會辦不好股市、頂不住金融炒作呢?在根子上,還是因為金融通識教育太少。

以前,高中側重數理化、大學偏重理工,註定中國經濟只能靠投資驅動,經濟結構必然以工業製造為重心,同時,品牌建設被看淡,服務創新被忽視,金融發展就更是乏力。在1970年代之前,美國的教育內容與經濟結構也是如此。但是,隨著美國經濟從工業製造轉向創新驅動、服務業佔經濟比重邁向80%,尤其是金融和醫療服務兩者加在一起幾乎佔經濟的半邊江山,美國中學和大學教育也跟著轉向通識:中學大學注重通才,而研究生階段才著力培育專才。香港也是根據經濟結構需要而設置教育結構,金融業是經濟的中心,金融通識教育也因此從高中做起,最好是人人懂些金融。教育內涵的調整是經濟結構轉型的基礎,創新型中國經濟需要更普及的金融通識。

那麼,金融到底是什麼?是為啥、為誰、為何?金融難道真的只是“用錢賺錢”的事情,沒有道義價值嗎?金融的社會意義在哪裡?又該怎麼學好、用好金融呢?——這些都是《陳志武金融通識課:金融其實很簡單》這本書要回答的問題。當然,這本書回答的問題,還不止於這些。

金融通識

從1986年我去耶魯大學讀金融開始,到現在,已經教金融、研究金融並從事一些金融實業三十二年。這些年裡,我一直苦悶的一件事是:找不到一本適合大家學習金融、瞭解金融全貌的書。因為大學金融書,尤其是MBA教材,都太側重技術性,不談及金融的社會價值,不注重金融的“道”。更不教你如何從金融視角去理解歷史、分析文化的起源,而一般經濟學教材又對金融談得太少。所以,我一直想寫一本這樣的書,開一門適合國人學習金融的課,這門課會避免抽象的理論和數學模型,以通俗語言講解金融的邏輯。而在2017年,正好喜馬拉雅FM找我開一門這樣的音頻課,於是,就有了這門為期一年的金融課程。目前這本書《陳志武金融通識課:金融其實很簡單》,就是基於該課程的前半部分,並補充了延伸閱讀和參考文獻。

這本書綜合概括了過去三十餘年我對金融的學習與認知。你會學習到:金融的核心任務是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跨期價值交換問題。比如,張三今天把10萬元借給李四用,同時李四承諾一年後還本並付利息10%,這樣,張三犧牲今天的錢以換得未來的收益,而李四要犧牲未來的收益,但今天先用上這10萬;還有你可能知道的股票投資、基金、債券、保險等等,這些都是交易兩方跨越不同時間點做價值交換。儘管金融要解決的問題看似這麼簡單,但具體做起來卻一點也不簡單,應用場景也五花八門,原因在於:這些跨期交換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跨期承諾(intertemporal commitment),而跨期承諾是人類社會最難解決的挑戰!萬一李四跑掉了怎麼辦?或者人不跑,但一年後李四有錢卻不願意還,或者乾脆就沒錢了,那怎麼辦呢?

一旦你用這個角度看待金融,你就能理解,在金融市場出現之前,人類做了很多文化和社會組織創新,目的都是為了解決跨期承諾的挑戰,提升人與人之間跨期交換的安全度。比如,“養子防老”就是一種金融安排,讓兒子作為父母防患未然與養老保障的載體,兒子小時父母在其身上投資、供他讀書,等兒子長大了必須回報父母,所以,父母跟兒子之間在作跨期交換。雖然我們不用金融的術語來表述這種傳統的人格化安排,但其功用實效跟金融產品一樣。可是,這種養子防老安排是否靠得住呢?這就需要孝道等“三綱五常”道德倫理,去約束每個兒子的行為,保證他不會“跑路”逃債,這就是為什麼儒家對“不孝”歷來就是“零容忍”。

因此,在這裡你會學習到,傳統習俗、迷信、宗教,包括愛情、婚姻、家庭、禮尚往來以及儒家、基督教等文化的背後,其實含有豐富的金融邏輯。也就是說,許多文化內涵實際上是因為金融市場缺失而生的,是為了解決本來應該由金融解決的一些問題而來的。當然,這也意味著,一旦金融市場發達了,許多傳統文化內涵就會變得多餘,就需要改變。看完這本書,你會理解為什麼金融不僅解放個人、給你帶來自由,而且也迫使儒家文化轉型。

財富既是過去,也更是未來

當然,這本書的許多章節集中在不同的金融市場和投資理財話題上,讓你先了解這些市場,然後學會怎麼用金融為你服務。

巴菲特說:“如果到四五十歲,你還不能在睡覺的時候也賺錢,你就太失敗了!”

他這話抓中要害,刺痛很多人!但,你或許還來得及實現這個境界,關鍵是要搞懂現代金融和現代商業。那麼,該如何理解巴菲特的這句話呢?之前在《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一書中,我是從過去的體制角度回答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的問題,而巴菲特的這句名言告訴你:如果你只是靠月工資,沒有投資、沒有財產性收入,那麼,你就很難富有!因為資產、股權可以24小時賺錢。他講的是“無產不富“的簡單道理。我跟女兒說,年輕時期重點是培植人力資本,學習知識、積累技能,中年時期重點把人力資本轉換成金融資本,到50歲後就主要靠金融資本的投資回報生活。——這也是為什麼不管你是學生、老師,還是醫生、護士、工程師、官員、文藝工作者,不管你的職業和身份是什麼,你都應該學習金融、熟悉金融,瞭解如何利用金融管理自己的一生,幫你創業、把自己公司做大做強,也讓金融幫你優化商業模式、實現人生夢想!

勤勞是美德,我們也習慣於以勤勞而自豪。所以,父母和長輩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告訴我們:要有一份硬本事,要專注自己的職業,再加以勤勞,你就會富有,就會成功!

但是,現在你知道,即使你是律師、醫生、教師或科學家,即使你是職場上的佼佼者,哪怕你一小時收入500元,一週2萬元,你一年下來的總收入104萬。這雖然算高收入,比年薪12萬高多了。但是,按照現在房地產價格,在北京買一套100平米房子,可能需要800萬!因此,百萬年收入很難說太富有。硬工資可以使你日子過得好,但是富不起來。

無論你每天、每月收入多少,只要是按勞動時間乘以單位時間工資來計算你的收入,你就難以超越小康太多。道理在於,你跟別人一樣,一天只有24小時,一年只有365天,一輩子工作的時間就幾十年。看著鐘頭苦幹,不是致富的理想道路。你還要有投資收入,財產性收入。

改革開放帶來經濟奇蹟,現在中國財富多了。但是,如果你搞不懂為什麼財富多了,也搞不懂今天財富的內涵是什麼,那些財富照樣跟你不沾邊。你知道,在沒有金融市場的傳統社會里,財富是一個狹義的東西,只是過去剩餘收入的累積、過去資產的集合,所以量少。

但是,如今有了金融市場之後,財富不再只是過去剩餘收入的累積,而更重要的是也包括了未來收入的貼現值。也就是說,今天說到的財富是過去收入和未來收入之和。而之所以能夠把未來預期收入也包括在今天可以花、可以再投資的財富里,完全是因為有了資本市場!

馬化騰身價超過2000億——這是過去的中國人難以想象到的天文數量級,也可能跟你我的關係不大。但是,他和其他創業者的財富不只是過去收入的累計,而是他們公司未來收入的體現。

既然未來收入能以這種方式變成今天的財富,那麼,財富量當然就多了,因為未來幾乎是無限的!

可是,也正因為未來是無限的,這就提供了太多的想象空間,金融泡沫、資產泡沫、財富泡沫就難以避免,金融危機和由此引發的經濟危機會時有發生。對你來說,學會正確利用金融幫你做事,就非常關鍵,否則,就容易造成尷尬的局面:金融市場平時沒讓你賺錢,危機的時候卻帶給你一大堆損失。

你可能會說:“馬化騰、王健林都是靠創業而成為億萬富翁的,金融對他們當然有用。可是,我就喜歡做工程師,今後不會去創業。那金融對我有什麼用呢?”對於工薪階層的你,不僅要有資產、要有金融投資,而且要搞懂不同商業模式的差異、運營好自己的投資,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就以美國經歷為例,如果以1925年底作為起點、2014年底作為終點,假定當初你有一萬美元做投資,而且每年利息和分紅都重新投入同樣的金融產品,那麼,這89年裡,如果一直把錢投在短期美國國債裡,到2014年底就成了21萬美元;而如果一直投資小公司股票亦即小盤股,到最近你會有2億7千多萬美元!所以,不同的投資安排,收益千差萬別,風險和其它指標也大為不同。不管你從事的職業是什麼,都應該學習金融邏輯、把控好財富投資。

這本書帶你走進金融世界

如果你還不太瞭解金融,這本書會帶你走進金融。書的第一部分討論沒有金融的傳統社會是如何通過文化和社會關係解決跨期價值交換,包括儒家“孔家店”的起源與發展、禮尚往來文化、迷信與保險的關係。第二部分談論借貸市場,特別是借錢花的金融邏輯話題,梳理過去對借貸市場的誤解。第三、第四部分則圍繞公司金融、商業模式的問題,立足點既是從公司管理者、創業者的出發,也是從投資者的角度,讓你學會如何分析、評估各種投資機會。第五部分是關於投資理財,介紹一些典型的投資類別,包括股市、房地產等。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是銀行,銀行的起源、經營和監管挑戰,為什麼金融危機容易發生,中央銀行是幹啥的,銀行監管的邏輯又是什麼,等等。

即使你學過金融、從事金融職業,甚至是金融監管者,那麼,你可能也只熟悉金融的技術性細節,不一定了解你所從事的職業的社會價值。這些年經常有年輕人跟我講:“我在金融行業工作,賺不少錢,但我覺得沒給社會做貢獻!“如果是這樣,我希望這本書能給大家補一堂金融與社會的課,讓你藉助金融理解風俗、文化與社會的歷史演變。書的內容組織上,儘量做到各章節相對獨立可讀,所以,你可以根據興趣和已有的知識去選擇閱讀。當然,效果最好的方式是從頭到尾順著讀。

考慮到中學和大學一般都沒有金融通識課程,更沒有通俗的金融教材,我希望這本書能作為中學生、大學生的入門課。不管你修的專業是什麼,本書的內容不會有技術上的難度,但是會讓你掌握到金融的邏輯。

你可能是學生,也可能進入了事業的中年,或者已經成功地退休,在管理自己的投資,但不管怎樣,每個人都應該瞭解金融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掌握現代理財和致富模式,讓自己有財產性收入。創業是超越小康的路徑,但不是唯一路徑,金融投資也可以實現財富夢。

(作者為耶魯大學教授,香港大學馮氏基金講席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