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對高科技下狠手,背後真相併沒有你想像的簡單!

今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我們又將迎來一次大整改——人才的轉移熱潮。於是乎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亮劍:“高科技不是基本建設,砸錢就能成功,要從基礎教育抓起,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我們公司也是急不得的。”

華為對高科技下狠手,背後真相併沒有你想象的簡單!

近日,根據華為內部社區發佈的:以《勵精圖治,十年振興》為主題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同華為Fellow(院士),以及部分歐研所座談會上的講話,得知華為如今已經度過了“饑荒時期”,現在的華為不僅僅需要工程商人、職員,更需要一批有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科學家、思想家。

正如前段時間由任正非親自指導拍攝的一部“教育影片”一樣,華為未來會以“基礎研究、基礎教育”為重點,培養一批能真正創造出“新技術”,造福人類的科學家,而不是成為一個“科學盲”,因為這樣最終會被時代拋棄。

華為對高科技下狠手,背後真相併沒有你想象的簡單!

座談會中有人問任正非:您如何評價基礎研究是否有成效?您心目中的科學家是什麼樣?

他表示:基礎教育不能“量化”,也不可預知,往往科學家講的是“鬼話”,幾乎少有人聽懂。如同古代的“順風耳”、“千里眼”、“阿拉伯飛毯”一樣,這些不都實現了嗎?

作為科學家並不能保證一定能創造出什麼東西來,但是他們的思想和創新的思維會延續到許多人身上,產生很大的反響,如此“迭代發展”才能夠真正成長,而產品的成功研發就是一種附帶品,是“創新思維”的結晶!

創新就是“浪費和失敗”的疊加,因此對一個科學家最大的發展空間就是“寬容”,正如任正非對芯片的寬容:芯片急是急不來的,不光是工藝、裝備、耗材問題,股市為了圈錢,誇大太多了。我們還是要踏踏實實,自知在雲、人工智能上我們落後了許多,才不能泡沫式地追趕。在這些問題上,我們要有更高眼光的戰略計劃。

這就是華為近年來所關注的問題:科學家的定位、基礎的研究和商業化的關係,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的實質,對未來公司的發展更有力。

華為對高科技下狠手,背後真相併沒有你想象的簡單!

倘若把同樣的問題放在我們自己身上,你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歡迎大家踴躍發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