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學」成功企業家:有哲學智慧的管理家

大凡成功的企業家都有一套管理哲學,因為哲學就像一隻羅盤,能指引企業家經營的正確方向,幫助企業家迎接挑戰,追求成功。企業家是生產要素組織與管理者,是管理人與事並通過管理創新進而創造價值並實現利潤的。

思想是實踐的先導。而管理思想應如海納百川的博厚悠遠。撇開就事論事的狗咬尾巴式的循環往復,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知道,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方法、企業文化與人文價值等等,都已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軟體和靈魂。

「管理哲學」成功企業家:有哲學智慧的管理家

管理首先是向內型的,管理者首先要管理自己,核心要素是管住內心慾望。對於企業家而言,管理首先是管理好管住非法的需求,滿足合理的需求,才能在管理過程中經受誘惑,淡定、從容、順應經濟規律和行情週期,實現少投多產出或少投資高質量產出。

相由心生,管理的行為由內心作用而產生。“善心”的“仁義禮智”可衍生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的德行,有利於形成企業管理的正能量場。故而朱熹提出“遏人慾而存天理”,限制人性之惡,光大人性之善,管理者通過光大人性之善,才能發揚正義力量。管理者只有管理住內心中的貪婪,才能管好他人,才能管理好企業,才能將企業管理與行善積德統一起來。

孔子認為,正心誠意的成功企業家不僅要立志,而要立大志,這是因為“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只有立大志,企業家內心不再為誘惑而動搖,正心誠意也不會口惠而實不至。為此,諸葛亮提出了“志當存高遠”的論斷,要求企業家“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因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子曰,“學而時習之”,學習要時常複習,才能化知識成為內在智慧的要素,同時要理論聯繫實際,善於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而只有將知識結構與生產經營結構結合,知識才能轉化為活的智慧。

最終化知識為生產力,實現管理目標或人生的志願。因此,學習要結合企業管理實踐深入思考,通過實踐驗證並反覆思考,發現知識“明結構”中沒有顯現的真理,這也就是孔子所言的“學而不思則望罔;思而不學則殆”。

「管理哲學」成功企業家:有哲學智慧的管理家

俗話說,“一個籬笆打三個樁,一個好漢要三個幫”,企業家不可能單打獨鬥成功,在經營管理活動中需要團隊、需要朋友幫助,但交友要謹慎。孔子認為,“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因此建議,多交良師益友,遠離損友。益友由於“心正”“意誠”,身心存在正能量,會給企業家正面的力量,有利於達成管理目標。

交朋友,要看是以利為出發點,還是以義為出發點。著眼利益交換的朋友,只是一時的朋友,還可能成為利益場中害人的朋友。只有求仁義的朋友,才能交心,才能長期合作相互幫扶,成就共同的事業。

分享哲學故事:騾子的精神這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個農夫在他的地裡挖了一個大坑,主要是為了埋掉一些地裡清除出來的雜草和垃圾。但是,他還來不及填掉這個大坑的時候,不幸的是,自己的騾子不小心一腳踏空,掉了下去。

坑很大,騾子可以在裡面站著,但是,坑很深,它卻無法從下面爬上來。農夫用了各種方法都不能將騾子拉上來。後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抓起一把鐵鏟,把土從上面向騾子撒下去。當第一剷土撤到騾子背上的時候,它在坑裡亂轉,上躥下跳,極力把背上的土抖下去,然後踩在腳下。

農夫不斷地剷土,騾子就不斷地把背上的土抖下去,腳下踩著‘失敗與跌倒’的土……漸漸地,騾子踩在腳下的土越堆越高。到了後來,當土堆到一定的高度時,它一下子就從坑裡爬了上來,終獲自由。

成功的背後,必是不能自主的挫折,這些對於羅爾夫·斯克尼迪爾亦復如斯,因為他永遠踩著比別人更加不屈不撓的步伐;失敗與跌倒對他來說只是尋常小事。羅爾夫·斯克尼迪爾是享譽全球的製表集團(UiySSNardin)公司的總裁。當人們問及其從事製造高精密度手錶多年中自恃的理念是什麼時,他回答到:“永不低頭,做‘失敗’的頭號敵人;踩著‘失敗與跌倒’的土地衝擊!”

「管理哲學」成功企業家:有哲學智慧的管理家

20世紀最偉大的兩位企業領導人之一就是GE(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總裁韋爾奇,他的管理哲學之一是棒子加紅蘿蔔。在GE,韋爾奇是有名的鐵血宰相,他決策迅速、果斷,辦事講求效率和高質量,同時重視底線和結果。當年他新官上任三把火,公開宣稱凡是不能在市場維持前兩名的公司企業,都會面臨被賣或被裁撤的命運。同時韋爾奇裁起員工來,也絕不心軟。

然而,韋爾奇也有非常關心員工的一面。一次,一位中層管理者在韋爾奇面前第一次主持簡報,由於太緊張,兩腿發起抖來。下來後,他坦白地告訴韋爾奇:我太太跟我說,如果這次簡報砸了鍋,你就不要回來了。隨後,韋爾奇叫人送了一瓶最高級的香檳和一束紅玫瑰給這位經理的太太,並在便條中寫到:你先生的簡報非常成功,我們非常抱歉害得他在最近幾個星期忙得一塌糊塗。

「管理哲學」成功企業家:有哲學智慧的管理家

成功企業家是富有哲學智慧的管理家。現在社會經濟信息瞬息萬變,企業競爭日趨激烈。要使企業久盛不衰,企業家不僅要有管理理論和實踐經驗,更要有勝人的哲學智慧。全球目前經營的企業至少有500萬家。

而目前在經營且超過百年的不超過500家,且每年以30%的速度在進行更替。中國目前的企業大部分都不超過40年,很多中小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9歲,這些“短命企業”起起落落,完全被市場推著走。

無論治國還是管理企業,僅憑法律、制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有“教”的處世哲學和文化的“潤物細無聲”。管理哲學在現今社會尤為重要,如何經營與客戶的關係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客戶關係管理也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