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優勢,各取所需!網際網路消費金融,原來可以這樣做

專注優勢,各取所需!互聯網消費金融,原來可以這樣做

讓金融的歸金融,讓科技的歸科技,這會是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的下一步嗎?

最近,一家互聯網網約車平臺,嘗試涉足互聯網消費金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現金貸業務。與以往平臺自己扮演信用中介角色不同,這次,擁有流量和數據優勢的網約車平臺,只專注做前端——流量分發和數據支撐,後端——風控和信貸資金等,全部交由合作方——持牌金融機構處理。

專注優勢,各取所需!互聯網消費金融,原來可以這樣做

無獨有偶。另一家校園貸起家、已經赴美上市的現金貸平臺,如今也悄然轉型為信息中介。這家平臺不再自己放貸、自己催收、自建風控體系,而是通過技術優勢和大數據積累,服務金融機構,輔助和支持金融機構踐行普惠金融。

一家是大流量平臺,一家是曾經紅極一時的現金貸平臺。如今殊途同歸,都將盈利模式鎖定為信息中介服務,扮演起助貸機構角色。難道互聯網科技平臺都心甘情願不碰消費金融,將龐大的市場拱手相讓?

當然不是。

隨著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發《關於加大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整治力度及開展驗收工作的通知(整治辦函[2018]29號)》),那些因不合規和備案無望而被迫清盤和停業的網貸平臺,越來越多。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僅剩1595家。與高峰時6000家左右相比,不足其三分之一。大量網貸平臺的退出,給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留下了大片空白。面對誘人的市場,有牌照的互聯網科技企業,繼續深耕,甚至將金融業務分拆,單獨成立公司,準備大幹一場。沒有牌照、面臨轉型或盈利壓力的互聯網科技平臺,在強監管政策下,為了分食消費金融一杯羹,也在加速轉變商業模式,變重資產為輕資產,以更合規的形象出現在消費金融市場上。

專注優勢,各取所需!互聯網消費金融,原來可以這樣做

雖然只做信息中介,比不上自己單幹來錢快、賺錢多,但政策不確定性的風險小了;在合規線下定價,貸款利率雖無法與此前畸高的現金貸利率相比,但相比傳統信貸利率,消費金融的盈利空間仍然非常誘人;何況,新的商業模式,讓平臺的盈利變得更可預期,更為穩健。投資人購買這樣平臺的股份,更為放心;公司的運行,也更為穩健。這對淨化消費金融市場環境、推動消費金融市場健康發展,大有裨益。

互聯網消費金融要發展,必須合規。上一輪互聯網消費金融浪潮,雖讓不少平臺獲得了暴利,但市場瀰漫的暴力催收、用畸高利率盤剝借貸人的血腥氣息,以及資金池、逾期、壞賬、跑路等亂象,讓行業累積了巨大信用風險,影響了行業信譽和投資人信心,也引發了強監管政策的出臺,最終導致舊商業模式的終結、新商業模式的破繭而出。

專注優勢,各取所需!互聯網消費金融,原來可以這樣做

互聯網時代,誰都有自己的“短板”,誰也都有自己的優勢。互聯網科技公司做自己最拿手的,在吸引流量上下功夫,對積累的大數據深入挖掘,將篩選出來的優質客戶提供給持牌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發揮自身在風控和資金方面的優勢,把好關口,將信貸資金精準投放給有合理需求的客戶。雙方攜手,可以深耕消費金融市場,讓信貸陽光照耀不到的人群,也能獲得普惠金融服務。

互聯網科技企業有用戶,流量和數據卻不容易轉化為收入;持牌金融機構有風控,有資金,但獲客成本很高。這為雙方合作提供了前提和基礎。只要雙方劃定界限,相互不碰對方商業利益,互聯網科技公司儘量往前端靠,只做“導流“和“數據”,金融機構儘量往後靠,只負責風控和資金,雙方就能攜手在消費金融市場上搶食更大蛋糕,獲得更多收益。

事實上,在消費金融市場上,優勢互補才能弄潮市場,攜手共進才有美好未來。

專注優勢,各取所需!互聯網消費金融,原來可以這樣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