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這麼幹淨不是沒有道理的

王屋山這麼幹淨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裡是第一洞天,這裡是王者之屋,這裡是文化底蘊深厚的王屋山。千百年來,這裡一直流傳著愚公移山的故事,總有那麼一群人,他們默默無聞地傳承著這種精神,守護著這方土地。在這個寒冷的冬季,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走近這群守護者們。

王屋山這麼幹淨不是沒有道理的

黃阿姨是王屋山景區天壇峰山道的一名清潔人員,今天是她眾多平凡日子裡的一天。清晨六點半,黃阿姨已經起床吃完早飯,她穿上厚厚的棉衣,戴上手套準備出門。我在大巴車乘車點見到了黃阿姨,等車的間隙,黃阿姨看到有幾個空水瓶掉在了護欄外,便穿過護欄順手撿了起來。其實這一路段不是她負責的,但多年來的習慣,讓她看到景區裡有垃圾便“手癢”,忍不住要清理乾淨。

七點鐘,黃阿姨和同事們已經到達了山腳下,幾個人邊聊家常邊向山頂出發。初冬的清晨,山裡的風已經頗有些刺骨的寒意,她跺跺腳,把手伸到面前,哈出一口白氣暖暖手。

王屋山主峰天壇峰海拔1715米,上山的路有兩條,一條是古已有之的步行山道“天壇神路”;另外一條較為輕鬆,先坐幾分鐘纜車到達半山腰,之後再順著棧道往山頂爬,大約需要走一千多個臺階。

王屋山這麼幹淨不是沒有道理的

黃阿姨負責的是從山腰索道口到觀景臺的一段路程。下了纜車,她開始一邊清掃一邊往上走,我跟隨著她的腳步,與她邊走邊聊。

王屋山這麼幹淨不是沒有道理的

黃阿姨告訴我,這份工作她已經做了好多年,這段路她每天清掃。哪裡遊客多,最容易有食品垃圾,哪裡的護欄外經常會有白色垃圾,下雪天哪裡最危險,她都爛熟於心。

接著,我們爬完一段長長的臺階,迎面有一個小平臺可供遊人休息,路邊是一個垃圾桶,黃阿姨放下掃把,從口袋裡掏出抹布,擦拭垃圾桶的外面。平時我也常來爬山,可從來沒有注意過,垃圾桶的外面也有人天天擦拭。仔細一想,可不是嘛,景區的乾淨整潔,就是從這些犄角旮旯細枝末節體現出來的。

夏季的天壇峰是避暑乘涼的勝地,可此刻正值冬季,山上的溫度比山下低了十來度。觀景臺四面開闊,長風呼嘯,草木枯枝獵獵作響。我站了幾分鐘,冷風順著領口、袖子、褲腳不停的灌進來,爬山出的一層薄汗很快便化為陣陣冷意。黃阿姨說,姑娘你別乾站著,來回走一走就暖和了,我平時都不敢停下手中的活,走動幹活才不覺得冷。

我跺跺腳,來到觀景臺旁,探出上身,想看看這冬日的巍峨群山,是否別有一番壯美。不料,卻看到觀景臺下面的陡坡上,掛著幾隻塑料袋,在寒風中招搖,刺眼非常。黃阿姨說,這裡坡太陡了,根本不可能爬下去撿,用工具也夠不著,語氣中有著無奈,也有著一絲自責。

王屋山這麼幹淨不是沒有道理的

離開了觀景臺,我繼續往山頂走。達到山頂的時候,正趕上清潔阿姨們吃飯。阿姨們說,她們每個人負責不同的路段,中午都到山頂的食堂吃飯,吃完飯繼續回各自的路段幹活。

阿姨們的午飯是手工麵條,從鍋裡盛出來,冒著騰騰熱氣。阿姨們熱情的招呼我“姑娘,給你盛一碗吧!”“不了不了,你們吃你們吃!”因為知道山頂上的食物都要扛上去,我實在不好意思蹭飯吃。

王屋山這麼幹淨不是沒有道理的

以前,小編以為山裡下雪天是不用清掃的,因為遊客們也很少會在大雪天爬山。可阿姨們說,下雪的時候,她們就從山腳下,一路剷雪一路往上走。最難清掃的是天壇神路,它全程3768米,有4631個臺階。大雪的日子裡,山裡滴水成冰,她們拾階而上,邊走邊將厚達腿彎的雪清掃乾淨,其中的辛苦與危險可想而知。

王屋山這麼幹淨不是沒有道理的

山裡每到秋冬就會覆滿一層厚厚的落葉,雨後或者雪後,枯葉上面看著乾燥了,其實下面的泥土還沒幹透,這個時候踩上去是最危險的,一不小心就容易滑下去。所以掉落在護欄之外的垃圾清掃起來特別困難。

下雨天也很不輕鬆,有些食品垃圾會被踩踏成泥粘在地上,需要蹲下去一點點刮起來。

因為實在太冷,我便下了山,沿路還遇到其他清掃的阿姨。

在此之前,小編和許多人一樣,想著山路清掃就是掃掃臺階,夏天涼快,冬天說不定還可以休息,從沒想過這項工作有這麼多的不易與辛苦,這一次,我打從心底裡敬佩她們。

守護這綠水青山,從來就不是一句說說而已的口號。它是一件件具體而又平凡的事情,它是日復一日的辛苦勞動。而這種堅持,這種腳踏實地,正是新時代的愚公精神。她們是愚公的後人,生在這裡長在這裡,用實際行動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

這個題材其實小編很早就開始構思,也多次去和阿姨們聊天、取材,種種素材和想法在內心匯聚,卻一直不知道怎麼表達才好。因為文字本身就是蒼白的,寫的再多,也不及他們日復一日的堅持的做。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所以小編在此特別特別拜託大家,請不要把垃圾扔在護欄之外,尤其是白色垃圾。我們每個人一個小小的舉動,就能為山路清潔人員減輕負擔、避免危險,也能為守護這片綠水青山盡一份綿薄的力量。

想知道更多有關王屋山的內容請關注微信訂閱號“王屋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