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爲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大人們永遠不明白青春期的孩子們,但孩子們互相之間也並不是很明白。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文/ym

喜歡拍少女的導演有很多,而身為女性導演,還總是喜歡拍一群少女的生活的,唯有索菲亞·科波拉。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身為拍出《教父》系列的著名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女兒,從小在父親的片場長大,身邊男性友人的比例大大超過女性,其中包括她的九個兄弟和表兄弟。也正是因為這樣,她感受到了男女在審美上的差異,為之後拍攝獨具女性視角的電影做下了鋪墊。

相比之下,她覺得自己非常的女性化。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和索菲亞·科波拉去年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的電影《牡丹花下》相似,她的處女作《處女之死》的主角也是一群少女。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電影所講述的事件發生在七十年美國中西部地區,是一個大家庭,父親在密歇根州一所中學教數學,母親篤信基督教。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家中共有5個十幾歲的女兒,從13歲的塞西莉婭到17歲的特里斯,她們都正是含苞待放的年紀。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本來應該是燦爛明媚的年紀,但少女的心思,往往又透露著令人琢磨不透的陰影。

這陣子小女兒塞西莉婭情緒消沉,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甚至想要自殺。面對著這巨大的不安,焦急的父母只能四處尋求幫助。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是什麼讓你這樣,你還小且未經世事。”

“顯然,醫生,你從未當過十三歲的女孩。”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為了塞西莉婭的心理健康,這位醫生給出的建議是,希望她能多跟男孩子交往。但是,男孩和女孩之間,其實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情愛誤解。

比如對於姐姐勒克斯來說,男孩的存在已經成了影響她正常生活的一個嚴重問題。她吸引了高中同學特里普的目光,在一次學校舞會之後,特里普就得到了勒克斯。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但對於青春期的男孩來說,一旦得到之後,就很快對這個女孩失去了興趣。勒克斯被無情地拋棄了,與此同時,妹妹塞西莉婭最終走上了自殺之路。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這讓一家人無比地驚慌,大人們永遠不明白青春期的孩子們,但孩子們呢,他們互相之間也並不是很明白。

為了保護好剩下的女孩兒們,里斯本夫婦做了巨大的努力。用媽媽的話來說,“我們的女兒並不缺少愛,我們家裡有足夠的愛。”

的確,這對夫婦給了她們女兒全部的愛。但愛有很多種形式,無私的、霸道的、溫柔的、關懷的,沉重的、壓抑的。而他們給予的愛,恰恰就是那種最令人窒息的,充滿了控制慾的愛。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他們不僅不讓她們出門,甚至還不讓她們上學,銷燬了她們的書和讀物,尤其是焚燒了勒克斯的唱片,任憑她如何苦苦哀求都沒有用。

他們不但要控制孩子們的行為,還要禁錮她們的思想,美曰其名是愛和呵護,目的是要他們免受傷害,但本質上是一種貪婪的囚禁。

作為父母,他們不理解為什麼明明給予了這麼多,卻還是無法使她們健康成長,花苞綻放。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而事實卻是,孩子們需要的,是自由地成長,真真切切地感受世間的一切,而不是被禁錮在牢籠裡,過著不被信任,不被理解,壓抑和暗無天日的生活。

這對她們來說非但不是愛,甚至是世界上最殘酷的事,是她們最大的傷害來源。

鄰居四個男孩為了安慰她們,在電話裡播放著她們喜歡的唱片。姐妹們安靜地聽著,這大概是全片最溫馨的段落。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最後她們開了一場名叫“窒息”的派對,畫外有這樣一段獨白:“我受夠了,再見,殘酷世界。”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這是一個命中註定的悲劇,女孩們無力逃離專制的父母,只能以自己的方式逃離。

邦妮上吊自殺,瑪麗把頭伸進了烤箱裡,特瑞絲吃了很多安眠藥,勒克斯最後一個死在車庫裡。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五個漂亮的女孩,陸陸續續走上了死亡的道路,這個結尾尤其讓人沉重和失語。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到底是什麼殺死了這些十幾歲的少女?是固執己見的父母,陰暗的家庭環境,還是價值觀的差異,以及代溝所引發的衝突,我們很難去蓋棺定論,找出一個始作俑者,理出一個具體的原因。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敏感的青春期,特別是在獨立意識逐步形成的時候,我們所有人都在追尋著自尊和自由,這時候長輩的特權往往帶來了無法承受的壓力。

她們舉著愛的旗號,常常做著苟且的事情,剝奪了我們的選擇權,以及一切他們認為不對的東西。

於是一夜之間,脆弱的心靈終於在崩塌了。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後來里斯本夫婦離開了這個社區,重新開始了生活。

“我們開始徒勞地試圖忘記她們,這些年來,有許多關於她們的流言蜚語,但我們從未找到過答案。這與她們的早逝無關,抑或因為她們是女孩,只因為我們愛過她們。她們始終聽不見,我們在門外的吶喊。她們始終在那裡孤獨著。我們永遠無法將她們拼貼完整。”

在二十五六歲的時候,索菲亞·科波拉讀到了傑弗裡·尤金尼德斯的小說《處女之死》,書的封面令人印象深刻,上面滿是女孩的金髮。

她愛上了這個故事,尤其是其中關於青春的渴望、憂鬱,還有少女之間的那種神秘。

身為少女,我也搞不懂自己

另外,將它拍成電影其實還帶有一些私人的情感。在科波拉15歲的時,她的哥哥吉奧因為划船發生意外突然離世,而這部《處女之死》,同樣是關於“失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