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兒溝:一個白河縣城必去的地方

秦風楚韻紅燈影,

明簷清瓦小閣樓。

倩問逍遊何處有?

水色白河橋兒溝。

桥儿沟:一个白河县城必去的地方
桥儿沟:一个白河县城必去的地方

那是一個在白河縣城鬧中取靜的地方,街窄巷幽,縱伸落差,曲中取直,直中見曲,三步一階,五步一亭,行人如織,天晴下雨不減鬧熱,盡顯朝秦暮楚的時光過往。尤為養眼的是,街兩旁的明清建築保存完好,馬頭牆,黛屋頂,格子窗,木板木柱依次鋪開,木門石墩錯落有致,青一色的石板路順溝延展,十分精緻嬌媚。

桥儿沟:一个白河县城必去的地方桥儿沟:一个白河县城必去的地方

到了夜間,華燈初上,霓虹閃爍,紅燈高懸,街柳依依,煞是迷人。更見幾處品質讀書屋、書畫室、絲繡坊,捉魂似地吸引著南來北往的文人騷客,把一個通體的橋兒溝潮起得更加風姿卓雅,讓人感受到秦楚邊城之美, 水色白河之秀, 恬淡凸顯意遠,靜謐彰顯深邃,給心靈放個假,舒展一下,就去白河橋兒溝……

桥儿沟:一个白河县城必去的地方桥儿沟:一个白河县城必去的地方

橋兒溝應該叫橋溝,是因溝內有長春橋、觀瀾橋、邀月橋、臨江橋等眾多石橋而得名。但白河人發音喜帶兒化音,橋溝就被叫成了“橋兒溝”。橋兒溝,下起漢江古渡紅星橋,上至城內北嶺子,商貿繁華僅次於河街,人文氣息當屬白河之首。橋兒溝,西為龍崗山,東為魁星山。在明清時期,這一溝兩岸的花卉四季綻放,秋冬仍似陽春,所以橋兒溝又名“長春澗”。

桥儿沟:一个白河县城必去的地方桥儿沟:一个白河县城必去的地方

這條不到700米的古街,有石階456步。別小看這曲曲折折,高低不平的一里多長的小街,其實是舊日漢水碼頭一段繁華的縮影,是明清時白河先民們生活的一段記憶,這裡遺存的有明清時期的民宅院落及祠堂400多間,建築面積達11260平方米,很多大院至今保存完好。

桥儿沟:一个白河县城必去的地方

橋兒溝的古泉一律鑿巖建造,開鑿巧秀,水質清澈,彙集成溪。溝內小橋流水,曲徑通幽,有眾多的古泉眼。“香泉”和“甘泉”都是當時老百姓開鑿的供生活用水的泉眼,至今水質清洌,沒有汙染。“溫泉”,是舊時衛家遷居白河時,為家用取水方便而開鑿的。鑿成後發現,此泉冬暖夏涼,大雪紛飛之日,泉水越加溫暖,遂取名“溫泉”。更有妙處,有的住戶乾脆在屋裡鑿起了泉眼,引出一汪清澈透亮的泉水,其便利和水質勝於而今的自來水,凡飲用此泉,長壽者多之,故而管它叫“長壽泉”。

桥儿沟:一个白河县城必去的地方

漫步橋兒溝,石刻也是一景。城門旁的“便有此山”石刻雖被植被遮掩,但細辨依然清晰,這四個字有兩個說法。一說是清嘉慶年間進士衛如玉所題刻;一說是康熙年間,縣令趙以鐇,在開鑿橋兒溝官道時題刻的。位於其左邊雕刻“趙公德政石”,是在趙以鐇離任時,當地百姓感其在任時,在開鑿官道,賑濟洪災旱災及治理漢江等方面的傑出貢獻,刻石以頌其功。

桥儿沟:一个白河县城必去的地方

聽老人說,白河是秦楚邊城,歷史上是靠漢江航運逐步發展起來的,起初主要在河邊沙灘交易貨物形成了河街,而後隨著交易規模擴大,河街容納不下,便向背後縱深延續。橋兒溝相對平緩開闊,最適合向山上拓建,於是在半山腰一個小平地建立起一座山城,橋兒溝是縣城的前身。

桥儿沟:一个白河县城必去的地方

這裡,每一塊石板,每一塊青磚,每一處房舍,都留存有歷史遺蹟,呈現出白河先民們鑿巖建屋的艱辛與智慧。這或許正是白河“三苦”精神最早的起源!

作者:張思成(安康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