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讓我賺到了錢,也深刻體會了零售業態

它讓我賺到了錢,也深刻體會了零售業態

它讓我賺到了錢,也深刻體會了零售業態

大概在去年,我開始炒美股和港股,周黑鴨是第一批下手的公司,因為太好理解了,比較有把握。

人們總說,買股票,一定要挑業務簡單的公司,越簡單越好,一句話能總結是幹什麼的:

周黑鴨一家零售公司,賣零食的。SKU只有幾種,品牌和口味有護城河,庫存週期短。以自營為主,全國店面800多家,坪效高、毛利好。

這是我對周黑鴨的粗暴總結。

後來有兩篇報道加深了我的認識。

第一篇是IDG的一個投資經理,分享了他入股周黑鴨的邏輯:

首先原來街邊賣的鴨脖子,不知道它從哪來。但現在有人採取直營店和中央工廠突破的方式,再進行品牌化運作。兩個一比,肯定會買更放心的哪個。

其次中國有太多品類可以品牌化了。事實也確實如此,後來乾果、酸奶、包子、肉夾饃、牛腩、棒棒雞...每個品類都足以支撐起一個品牌。

第二篇是前兩天看到的對今日資本徐新的採訪,她讓團隊把所有零售公司全部研究一遍,所有傳記、採訪、年報都要看,最終總結出了零售業態的winner pattern(勝者模型)。

徐新總結這個模型就一句話:控貨、控店、控心智。

這7個字完全總結了零售業態的邏輯:產品、渠道、品牌。

它讓我賺到了錢,也深刻體會了零售業態

做了張表梳理下:

它讓我賺到了錢,也深刻體會了零售業態

1 產品標準化程度肯定越高越好,因為越高越容易複製擴張(包括門店擴張和外賣)。

中餐最大的弊端就是無法標準化,行業內通用的做法是用中央廚房來解決這個問題。

周黑鴨也是如此,所有產品做好後直接裝入真空包裝盒中,店鋪僅僅起到「展示」和「收銀」功能。

真空包裝盒這個細節也非常厲害,它讓產品的最小銷售單位變成了「盒」,直接提高了客單價。

2 高度標準化有很多好處,比如對員工的數量和素質要求都不高,店鋪坪效卻非常高。

在渠道方面,周黑鴨店鋪普遍十幾平米左右甚至更小,兩三個店員,堅持自營。

店鋪選址大多在機場、火車站、商業綜合體這種人流量大、決策時間短的地方。買完即走,沒有什麼時間做決策或體驗。

3 在品牌方面,周黑鴨是最早上市的,和絕味都有相當的認知度。在口味方便,周黑鴨更偏甜辣,這也是它的辨識度和護城河之一。

正是這些品質,讓周黑鴨取得了讓人眼饞的業績:

雖然在全國只有800家店,2017年銷售額高達32.5億,淨利潤超過20%。

可能你還沒什麼感覺,把這組數據平均到單個店鋪的話,是這樣的:

一家十平米的店,每月銷售額33萬左右,每個月可以賺7萬塊。

這組數據絕對讓所有做零售的人眼饞,看得我都想掏加盟費了!可惜周黑鴨目前以自營為主。

它最大的對手,絕味鴨脖倒是可以加盟,全國7000多家門店。十倍於周黑鴨的體量,總銷售額卻只多了6個億,利潤還不如周黑鴨...

它讓我賺到了錢,也深刻體會了零售業態

買了周黑鴨的股票,讓我賺到了幾年吃鴨脖子的錢。也是運氣好,前陣子需要用錢就給賣了...

我覺得這家公司很有投資價值。

首先雖然它是行業老二,但各項數據都遠好過老大。其次它在港股上市,估值很低,目前只有18倍(在A股上市的絕味市盈率32倍)。

現在周黑鴨又跌倒了比較很誘人的位置—估值達到了有史以來最低,如下圖:

它讓我賺到了錢,也深刻體會了零售業態

(點擊圖片看大圖)

紅線為高估線,綠線為機會線

但周黑鴨2016年底才上市,這個歷史最低,確實不是那麼有說服力。

不管怎麼說,我週五上班的時候又建倉了,如果後面再跌的話,再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