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個自信」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幹興邦,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動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對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奪取新的偉大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1.“四個自信”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道路自信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近代以來,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抗爭,苦苦探尋救亡圖存的道路,但各種嘗試和努力均告失敗。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走上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才取得了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開創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壯舉。在深入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立足基本國情和時代條件,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征程,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由於走在這條正確道路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事實雄辯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這是我們道路自信最堅實的基礎。

理論自信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緊緊抓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相繼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理論成果,黨的十七大將之統一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增添了新的時代內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這是我們理論自信最重要的源泉。

制度自信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立足中國國情,探索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制度不僅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也為人類探索更好的社會制度提供了中國方案。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明顯的制度優勢、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這是我們制度自信最根本的依據。

文化自信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自信的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豐厚,它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它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的精神命脈,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這是我們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根基。

2.“四個自信”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力量。

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政黨對自身稟賦和追求的高度認同與肯定,是對自身奮鬥目標的堅定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堅定“四個自信”列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八個明確”之一,既豐富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內涵,也為我們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

長期以來,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的理解大多是從理論、制度和運動三者統一的邏輯框架來認識。“四個自信”的提出,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本質,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文化自信重要性的確認,是中國共產黨不斷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並作出的新的理論概括,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自信與“不忘初心”的深刻表現。如果說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體現的是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制度認同,那麼文化自信則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因為它關乎道路、理論、制度的前進方向,關乎它們能否在人們的精神領域獲得信念根基與價值認同。“四個自信”作為一個邏輯統一體,它內在地蘊含著道路的正確性、理論的科學性、制度的優越性和文化的先進性,展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由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所構成的有機統一體,道路是實現途徑,理論是行動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內在動力,它們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共同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當前,我國由“欠發展”這一歷史方位進入“發展起來以後”這一新的歷史方位,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思想文化領域交流、交融、交鋒頻繁,各種矛盾、風險、挑戰疊加,只有始終堅定“四個自信”,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才能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3.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

夯實“四個自信”的物質基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四個自信”彰顯的是一種精神狀態,堅定“四個自信”最終離不開強大的物質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為此,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朝著國家富強的目標奮勇前進。

夯實“四個自信”的精神基礎。進一步增強“四個自信”,需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內容。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以堅定的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民族之“魂”,著力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指引。當前,就是要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培育、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形成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強大精神力量。

夯實“四個自信”的群眾基礎。“四個自信”歸根到底來源於人民群眾對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認同。這種認同又取決於我們進行的偉大事業能否真正造福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徵程中,要始終牢記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全面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只有讓人民群眾真正過上美好生活,人民群眾才能對我們的偉大事業增強認同感、鞏固自信心、提升自豪感。這是增強“四個自信”的根本所在。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共產黨發展理念創新研究”[17CKS01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江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