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世界盃:防反至上,傳控至死?

學傳控的德國隊出局;傳控的阿根廷也出局;而今天,傳控鼻祖西班牙隊也出局了!

阿根廷對法國控球率達到了60%,輸球了,德國隊對韓國,控球率75%。也輸球了,西班牙對俄羅斯控球率更是達到了79%,傳球次數更是破了世界紀錄的1100腳,但同樣也輸球了。

2018世界盃:防反至上,傳控至死?

傳控足球怎麼了?

傳控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傳球,控制球權,來取得比賽的勝利,說到傳控足球,不得不說克魯伊夫,他可以說是傳控足球的鼻祖,當克魯伊夫1988年接過巴塞羅那教鞭時,他根植於球員的思想就是在比賽中建立控球、傳遞以及用技術瓦解對手的思想。這是一種先進的足球理念,甚至說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傳控始於克魯伊夫,成於瓜迪奧拉,最後,巴薩黃金一代將其發揚光大,更是將西班牙足球推向世界的巔峰。但隨著傳控足球的代表——哈白梅布(哈維,伊涅斯塔,梅西,布茨克斯)等一代的相繼老去,曾經獨步足壇的傳控也漸漸失去的魔力,常常受限於對手的鐵桶陣,導致進攻辦法不多。

可以看到的是現在的比賽中,無論是德國還是西班牙控制住球權後,並沒有選擇快速的推進,或者說是沒有兩三個配合極好的球員,利用小範圍快速配合,加上最後一腳致命直塞找到對方軟肋的辦法。反而越來越來的陷入了空有控球率,更多的選擇橫穿或者回傳的無奈窘境中。當你的傳控無法高效的運轉起來的時候,控球也就成了桎梏。

2018世界盃:防反至上,傳控至死?

另外,傳控足球也需要中前場的變速器或者說是爆點型球員來支持,越來越密集的傳球需要的是越來越快的穿插跑動來接應,最後的一下往往需要一次爆發來完成。例如現在的德國隊捨棄了瓜迪奧拉手下的薩內後,使得陣中並沒有這樣的球員來提速,或者可以說現在的西班牙也沒有像當年比利亞這樣的球員來跑位完成致命一擊。他們想當然的認為控球可以拖垮對方體力,機會自然而來,要知道世界盃這樣大賽不同於聯賽,每個球員,特別是實力相對較弱的球隊都會把每場比賽當做最後一場來踢,一定會拼盡全力防守。所以說,世界盃賽場的特性決定了類似於傳控美麗足球難以長期生長,反而那些簡單快捷的方式更易於執行,能便於球隊整體掌握並受到良好的效果,例如防守反擊。

2018世界盃:防反至上,傳控至死?

在本屆世界盃面對著傳控打法的球隊,對手常常通過密集的防守和快速的反擊來殺死比賽。例如已經進入八強的法國和烏拉圭就是典型的防守反擊型的球隊,看一下他們的幾場比賽,你會發現他們都擁有一條穩定的後防線和防守面積巨大中場球員,並始終保持著4後衛的陣型,雙中衛和後腰滯後,像烏拉圭中後衛戈丁除了定位球意外,幾乎不過中場。進攻時候,後衛過中場後更多的選擇長傳,兩個邊後衛完成傳球后就是馬上回撤。此外,他們既擁有支柱性前鋒,像法國的吉魯,烏拉圭的蘇亞雷斯基和卡瓦尼等人,也不乏反擊速度爆點——姆巴佩等。

2018世界盃:防反至上,傳控至死?

傳控足球已死嗎?作為技術足球的擁躉,我並不這樣認為。在當今頂級賽事,一名球員的平均奔跑距離基本超過一萬米,但最多不會超過1.5萬米,這個距離可能是人類在足球這項運動的極限,那麼剩下的進步空間在哪裡?答案可能就是文本開頭提到的在比賽中建立控球、傳遞以及用技術瓦解對手。

2018世界盃:防反至上,傳控至死?

在防守日益嚴密的今天,傳控足球的確需要變革,也許我們需要將這種希望寄託在那些足球變革者身上,比如說波切迪諾,瓜迪奧拉等等,也許可以在速度,控球,技術的平衡上之間尋找一條真正屬於美麗足球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