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脊樑!91歲老教授,勇攀科研高峯,開創印刷教育先河!

“活字印刷、華夏文明,畢昇創舉、振古爍今;明達理工、繼往開來,遠見卓識、歷久彌新。”

西安理工大學於1975年開設印刷機械專業,是我國最早成立印刷工程本科專業和首家獲得印刷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是我國西北地區印刷包裝行業高級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和科研中心。然而在這些榮譽的背後卻是一位已經91歲高齡的老者,他就是西安理工大學印刷包裝工程系的知名教授——董明達,1951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機械系,歷任西安理工大學機械系副主任、主任,中國印協理事,《中國印刷》編委,全國高等學校印刷工程類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印協副理事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陝西省機械工業廳技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85年被評為“陝西省優秀教師”,1993年榮獲第四屆“畢昇印刷技術傑出成就獎”。

行業脊樑!91歲老教授,勇攀科研高峰,開創印刷教育先河!

十年砥礪,開創印刷教育先河

1951年董明達從重慶大學機械系畢業後分配在東北兵工專業學校任教,1957年響應國家建設大西北的需要,調回西安機械專科學校工作。1962年,西安機械專科學校併入成立不久的陝西工業大學,他任機械系副主任。

70年代初,董明達作為“印刷機械”專業建設負責人,在當時缺乏可供借鑑經驗的條件下,與籌建組的同事一起深入印刷廠、印刷設備製造廠、印刷研究所進行調查研究,組建實驗室、制定教學文件、組織教材編寫。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在1975年開始招收我國第一屆“印刷機械”專業大學生。當時他一邊教書、一邊總結,主編出版了《輪轉型印刷機的設計與計算》,成為國內第一本有關印機設計的著作,後來被多所高校印機專業的師生和印刷設備製造廠的設計人員廣泛採用,並獲全國高等學校機電兵器類專業優秀教材二等獎。

行業脊樑!91歲老教授,勇攀科研高峰,開創印刷教育先河!

80年代初,根據當時國內外印刷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他們提出新的人才培養計劃和設置印刷技術專業的主張。在建設新專業的過程中,董明達承擔了《紙張油墨印刷適性》這門課的教學工作,這對他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這門課程知識密集度高,難度大,如何制定教學計劃、選取合適的教材是當時面臨的難題。當時日本市川家康編寫的《紙張油墨印刷學》可以說是權威著作,他在查閱了國內外有關資料的基礎上,仔細研讀並對書中所有的數學式子進行了推導,對書中某些觀點反覆在印刷適性實驗機上進行實驗驗證,編寫了國內第一本《紙張油墨的印刷適性》教材,在國內引起了較大反響。之後,又相繼編寫了《製版工藝學》、《計算機排版原理》、《印刷原理》、《印刷材料學》、《印刷圖像質量的檢測與控制》等一批教材,為設置印刷技術專業積極創造條件。

行業脊樑!91歲老教授,勇攀科研高峰,開創印刷教育先河!

1985年斯圖加特印刷大學第一次派巴里斯教授和里茲教授來西安理工大學講學留影(左4董明達教授)

遠見卓識,中德合作共贏三十年

80年代德國的印刷機械工業處於世界前列,他們立足國內培養高級人才的基礎,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走聯合培養的道路。利用出國考查的機會與德國印刷企業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廣泛的聯繫。通過和斯圖加特印刷大學校長魏斯特教授多次商議洽談,在1985年與該校開始了首次交流合作。通過長期的領導互訪、學生互派、教師交流、科研合作,不僅深化了兩校的國際合作關係,提升了西安理工大學印刷專業的教科研水平,而且擴大了學校的國際影響力。

當時中國信息交流技術的基礎設施,郵政及運輸仍處於改革開放初期,要利用這方面的的設施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同時交流語言也成為一個重要問題。1985年由斯圖加特寄往西安的郵件平均需要6周的時間,收到回函一般是3個月以後的事情,既浪費時間又效率低下。1985年雙方協商成立了“中德印刷科學技術信息站”,由郭德先生和西安理工大學應錦春副校長分別擔任負責人,董明達擔任科研顧問。建立了計算機聯網和先進的通訊手段,為加強兩國印刷企業、科研單位的聯繫和為我國印刷企業提供諮詢與信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建站以來,先後為中德30餘個企業傳遞技術信息、牽線搭橋,促成了多個合作項目的實施,有效的提高了合作效率,成為中德合作項目所有工作的驅動器。

行業脊樑!91歲老教授,勇攀科研高峰,開創印刷教育先河!

1986年西安理工大學首屆代表團參觀德國米勒製造廠與經理Hübscher合影(前排右2董明達教授)

1987年由董明達指導的女碩士生馮選菊到斯圖加特印刷大學印刷技術專業深造學習、參與專業項目研究,並首次獲得斯圖加特媒介大學印刷技術專業獎學金。從1985年起,西安理工大學先後有100餘名教師和科研人員去德國學習進修印刷包裝專業的理論與技術。截至目前,西安理工大學與德國斯圖加特印刷大學合作已有33年,是學校校際合作中最重要和最長久的合作伙伴,雙方都在印刷領域取得了長足發展。

潛心研究,勇攀印刷科研高峰

進入80年代以來,西安理工大學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掀起了科研熱潮,科研成果不斷湧現。董明達在致力於印刷教育工作的同時,也極為重視印刷領域的科研工作。他先後主持完成了“大型弧齒錐齒輪精切刀盤”、“印刷圖像模糊信息理論”、“印刷圖像檢測與控制系統”等科研項目。其中“大型弧齒錐齒輪精切刀盤”的研製獲全國機械工業科學大會重大科研成果獎。

1985年董明達提出印刷品質量的模糊評價方法,首次把模糊數學應用於印刷品質量的評價,對國際印刷品質量的評價方法提出了有效的解決途徑,該成果1986年獲陝西省優秀科研成果獎。並被美國印刷協會(TAGA)於1988年在芝加哥召開的第40屆年會上以醒目的標題予以介紹。1988年學校成立了“印刷圖像檢測與控制”課題組,由董明達擔任課題組組長,並提出了在我國直接進行印刷圖像色度式檢測法的分析與研究,解決了國際上4色印刷複製系統的不定解問題。

行業脊樑!91歲老教授,勇攀科研高峰,開創印刷教育先河!

1987年中國代表團在斯圖加特印刷大學商討兩校合作事宜(右2董明達教授)

1988年陝西機械學院開設德語課後,中國項目聯合德國印刷機械生產單位舉辦了中國第一個關於中國印刷工業的國際性交流會,極大的提升了學校的國際影響力。1990年董明達和劉世昌教授以及斯圖加特印刷大學的GunterKamm博士、魏斯特教授共同研究了“多色印刷質量優化”項目,為學校創建信號與信息處理碩士學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育英哺華,印刷桃李滿天下

為了適應我國印刷工業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要,經過長期努力,學校從1982年開始招收以攻讀印刷工程為內容的碩士研究生。當時由董明達指導的在讀的碩士研究生共9名,其中有2名畢業後又取得了博士學位。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准西安理工大學(原陝西機械學院)“信號與信息處理(印刷圖像信息處理)”學科為碩士學位授權學科。

行業脊樑!91歲老教授,勇攀科研高峰,開創印刷教育先河!

1990年第一屆中德印刷包裝技術報告會在西安理工大學舉行(前排右5董明達教授)

作為一名老師,不僅要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注重他們責任和品格的培養。在學術人才的培養上,董明達經常說:要造就一批年輕的學術帶頭人,這是我們作為一個教師應有的職責,學術事業要有人一代一代傳下去,他們將是學校發展的根基、學校發展的後勁。從印刷機械專業設立以來,我們發揚“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學校精神,不斷革新教育教學理念,培養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他們很多都成為了我國印刷包裝行業的傑出人才,有學術帶頭人,也有行業精英,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其中有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魏莉,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張連章,北京印刷學院副院長許文才,北人集團總經理、北人印刷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培武,教育部印刷包裝教學指導會委員、中德印刷技術雙重學歷專業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第九屆“畢昇印刷優秀新人獎”獲得者周世生。

行業脊樑!91歲老教授,勇攀科研高峰,開創印刷教育先河!

自董明達教授1975年創設印刷機械專業以來,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現已發展成為印刷包裝與數字媒體學院,是我國西北地區印刷包裝行業高級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和科研中心。

董明達教授一生致力教育、追求卓越、奉獻印刷的難忘事蹟正是對西安理工大學“育人為本、知行統一”辦學理念的秉承。西安理工大學作為我國西北地區水利水電、裝備製造、印刷包裝行業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培養了近二十萬名各類專門人才,其中有多位兩院院士、重要黨政領導和傑出企業家,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特別是為國家裝備製造、水利水電、印刷包裝行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近年來,學校以全面提高質量為核心,著力加強內涵建設,辦學水平和社會聲譽穩步提升。當前,西安理工大學正在為全面建設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國內一流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獲取更多校園資訊,歡迎關注“西安理工大學招生辦”頭條號

注:部分圖文素材源於西安理工大學官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