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對小崗村的「契約」有幾種說法?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是我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20年前的一個冬夜,小崗村的農民冒著風險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立下了一份大包乾“契約”。因“契約”上撳滿了手印,也有人稱之為大包乾紅手印。

為什麼對小崗村的“契約”有幾種說法?

1984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將大包乾“契約”徵集進館,館藏編號為GB54563。這份“契約”的內容如下:

為什麼對小崗村的“契約”有幾種說法?

1978年12月地點嚴立華家

我們分田到戶 每戶戶主簽名蓋章 如以後能幹 每戶保證完成每戶全年上交和公糧 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 如不成 我們幹部(坐)牢殺頭也幹(甘)心 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

為什麼對小崗村的“契約”有幾種說法?

然而,一些相關文章的報道與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的這份“契約”內容又有很大的出入。例如:(1)關於會議的時間,有1978年12月說;1978年11月說。(2)關於會議的地點,有嚴立華家說;有嚴學昌家說。(3)關於會議的人,有20人說;有18人說。(4)關於“契約”的執筆者,有嚴立學執筆說;有嚴宏昌執筆說。(5)關於“契約”的紙張,有白紙說;有練習簿(本)。(6)關於“契約”的被收藏,有個人捐獻說;有從鄉政府檔案室徵集說;有鳳陽縣委捐贈說。

為什麼對小崗村的“契約”有幾種說法?

從以上收集的有限的一些資料來看,人們對大包乾“契約”形成的時間,參加會議的地點、人數,“契約”的執筆者、用紙以及“契約”的被收藏等情況都存在著不同的說法。同一個事件,同一份合同文件,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出入呢?據小崗人的解釋,因為當時來拍電影、電視的很多,“契約”原件不知被誰拿走了。後來拍片子的拍不到原件,便叫村民再寫一次,再撳一次紅手印。由此看來,中國革命博物館的藏品不是“契約”原件(如果是“契約”原件,現在就不會有眾多矛盾的說法),應當是後來的複製件。只有這樣,以上的疑點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為什麼對小崗村的“契約”有幾種說法?

小崗村大包乾“契約”的形成,距今才20年,當年的這份“契約”原件應該完好地留存於世,只是不知被哪位有收藏意識的有心人珍藏著,我們期待著那份珍貴的檔案原件能夠重見天日,只有這樣才能解開大包乾“契約”之謎。

為什麼對小崗村的“契約”有幾種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