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蘇聯第一代太空梭,當年不輸美國如今卻鏽跡斑斑


說起航天飛機,歷史上美國無疑是走在前頭的。先後研製過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等5種型號的航天飛機。而上個世紀作為美國的競爭者,蘇聯這方面也不甘示弱。圖為蘇聯研製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

當時美國人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發展一種更經濟的軌道運輸工具以取代飛船和運載火箭,但前蘇聯則將這一新型航天器視為未來美國搭載核武器的工具,並於1976年決定發展類似的航天器作為對這種“威脅”的回應。這也就是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的由來。

當年米高揚設計局從事螺旋計劃的部分技術人員,以及來自莫爾尼亞、米亞西舍夫等設計局的一些工程師也被調去從事暴風雪計劃。

夜色中的暴風雪號蓄勢待發。暴風雪號的主體由新成立的莫爾尼亞聯合體全權負責研發,大小與普通大型客機相差無幾,外形同美國航天飛機相仿,機翼呈三角形。

點火的一瞬間。它能把30噸貨物送上近地軌道,將20噸貨物運回地面。頭部有一容積70立方米的乘員座艙,可乘10人,設計飛行壽命100次。

1988年11月15日,蘇聯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首次發射升空,47分鐘後進入距地面 250公里的圓形軌道。它繞地球飛行兩圈,在太空遨遊三小時後,按預定計劃於9時25分安全返航,準確降落在離發射點12公里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無人駕駛的試驗飛行。

圖為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的研發團隊。

圖中的暴風雪號看上去頗為壯觀。歷史上只有美國與前蘇聯曾經制造能進入近地軌道的航天飛機,並曾實際成功發射並回收。

自然景色的襯托下,暴風雪號的輝煌似乎指日可待,前蘇聯總共建造過5架用於開展飛行活動的暴風雪航天飛機,而結果卻是曇花一現。

1988年首飛後,用於暴風雪計劃的資金瀕臨耗盡:僅僅是開發航天飛機系統本身就花費了13億盧布之巨,整個項目的開銷超過了200億盧布。暴風雪計劃在某種意義上加速了蘇聯的瓦解;而蘇聯解體後,昔日的計劃更是徹底失去了經濟支持。

1991年,蘇聯軍方停止了對該計劃的撥款支持。1993年,暴風雪航天飛機機身的設計者,莫爾尼亞聯合體被迫承認,暴風雪計劃就此結束。圖為廢棄後的暴風雪號。

風吹日曬,機尾已經鏽跡斑斑。設計者後來希望能夠轉向開發其他小型航天設備,但因資金不足,只能作罷。

寬闊的廣場上,只有兩座鐵塔與之相伴,其餘就是叢生的雜草。

圖中廢棄的暴風雪號,看上去早已沒有了昔日的輝煌。後來由於人類太空探索的目標轉變,對於服務於近地軌道的航天飛機來說已經沒用武之地。但此技術繼續用作獵戶座計劃、太空發射系統、空天飛機、宇宙飛船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