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中考成績單:81%主動操作股票基金跑贏大盤

公募基金中考成績單:81%主動操作股票基金跑贏大盤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孫庭陽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26期)

今年年初至6月25日(下稱“統計區間”),滬深300指數下跌11.67%,主動操作股票基金(含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基金三類,下稱“主動操作股基”)跑贏大盤的基金比例高達81%,超過26%的產品獲得盈利,不過,跑贏業績比較基準的主動操作股基不及半數。

值得關注的是,在前兩年的賺錢效應加持下,基金的投資能力獲得市場認可,新基金首募規模同比增加7.14%,達4367億元,並創出自2015年後的半年度新高。更令市場感到欣喜的是,股票基金首募規模比例同比升高。此外,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產品交易活躍,而逐漸邊緣化的分級基金交易持續低迷。

公募基金中考成績單:81%主動操作股票基金跑贏大盤

主動操作股基不強,華商、國投瑞銀自食苦果

大盤弱勢,個股賺錢機會稀少,只有15%的股票上漲,跑贏大盤的股票僅佔三成。不過,主動操作股基同期收益率跑贏大盤比例超過八成,醫藥基金是市場難得的亮點。

統計區間內,醫藥行業股股票是為數不多整體上漲的行業,淨值增長率超過10%及盈利基金中,大部分主要投資於醫藥市場。目前,醫藥基金數量已經達百隻以上,既有場外申贖的基金,也包括場內交易的ETF和場外申贖的ETF聯接基金。近幾年,醫藥基金的規模增長速度更是超越了其他行業主題型,總規模達600億元以上,是規模最大的行業主題基金。

從基金整體來看,跑贏業績比較基準這個很多基金給自己定的“小目標”,完成得並不太好。統計區間內,48%的主動操作股基跑盈業績比較基準,同比去年上升3個百分點,但尚未達到半數。

除了和業績比較基準比,同類產品間的相對排名是衡量此產品跑贏跑輸同類的一把尺子。如果持續跑贏同類,即市場所說的相對排名領先,是為明星基金;而持續跑輸同類,基金經理就要考慮自己操作中的失誤之處。

2017年全年、今年統計區間,華商有10只產品、泰信有6只產品、浦銀安盛和寶盈各5只產品排名處於後1/5,國投瑞銀產品數量不多,表現不佳的基金也有4只。

華商旗下主動操作股基數量在業內屬於中游,表現不佳者卻是業內第一。10只排名靠後的產品中,有4只統計區間內跌幅超過20%,分別是華商主題精選、華商創新成長、華商新常態、華商樂享互聯網,持有人損失超過大盤跌幅一倍。這10只墊底產品,分屬4組管理團隊操刀管理。其中3只產品同屬一人管理,其管理策略雷同,把3只產品管成一隻,是導致“一損俱損”原因之一。

華商創新成長、華商新常態、華商樂享互聯網3只基金分別誕生於2014年3月、2015年6月、2015年12月,對投資的要求並不完全相同,華商樂享互聯網關注“互聯網+”企業,華商新常態堅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投資視角,華商創新成長採用“自上而下”的策略。

從2016年12月開始,上述基金形成現任經理一人管3只的態勢,業內稱為“一拖多”。很多的“一拖多”源於基金經理人才短缺,經理對所管基金的重倉股有交叉現象,但各基金間仍有較大區別。不過,華商接管這3只基金的經理,完整運作的第一個季度,重倉股就開始了完全重合。3只基金股票倉位配置(業內稱為大類資產配置)很接近,對重倉股配置基本雷同。

公募基金中考成績單:81%主動操作股票基金跑贏大盤

從3只基金的股票倉位看,2017年一季度在80%~82%、二季度為85%~86%、三季度為93.7%~95%、四季度為92.4%~94.5%,今年一季度為93.07%~93.93%。基金倉位變化方向相同,高倉位和低倉位時間相同。

不僅倉位管理上做到“一碗水端平”,持股更是“照葫蘆畫瓢”。

3只基金在2017年第二、第四季度,10只重倉股完全重合,當年2017年一季度、今年一季度有9只重合,2017年三季度有8只重合。

也就是說,這位經理把3只不同時點成立、投資目標也有區別的產品,管成了“複製基金”。

投資人拿真金白銀來投資,付了每年1.5%的管理費,是為基金的投資能力買單。如果基金經理敷衍了事對待這些產品,導致業績不佳,投資人大量贖回,基金的規模就會持續萎縮。上述華商的3只產品2017年初規模合計21.6億份,2018年一季度末只剩下10.79億份。今年的業績仍無轉機,預計二季度內淨贖回將是大概率事件。

與華商不同的是,國投瑞銀旗下產品業績落後源於基金捏著陰跌的“熊股”,不主動止損,導致基金淨值遲遲沒有向好跡象,基民只好贖回自救。

國投瑞銀瑞盛靈活配置排名處於同類後1/10,此基金2017年排在同類倒數第70名,今年以來排名又下滑55名,到了倒數第15。

國投瑞銀瑞盛靈活配置從2016年底就開始持有軟控股份(002073.SZ),此股慢慢陰跌,給出了基金經理清倉走人的時間。2017年前兩個季度,跌幅分別是8.81%、18.07%,此基金持股份額一直不變,只是到了第三季度才減倉一半,第四季度內股價再度下跌14.89%,剩下的半倉繼續承受下跌,到現在累計跌幅51.79%。同期內,國投瑞銀瑞盛靈活配置持有的康力電梯(002367.SZ),股價下跌56.09%;捷順科技(002609.SZ)跌幅40.5%,近幾天還連續跌停。一個個幾乎腰斬的跌幅,直接打壓著基金淨值。

既然個股已經步入跌途,及早換倉是為上策。從去年4個季度更換前十大重倉股頻率看,此基金更換數量分別是1、0、0、3只,今年一季度更換1只,是典型的持股不動型思路。既然基金經理不願意操作,基民就主動用逃跑的腿“投票”。從去年初到現在,該基金份額淨贖回縮水43%,今年一季度再度被淨贖回3000萬份。

ETF交易活躍,分級基金萎縮

除了場外申贖產品,場內交易品種中,ETF因其便利性越發受到市場歡迎,交易量維持高位,而分級基金呈現萎縮態勢。

ETF是機構投資者跟蹤市場一攬子股票的重要工具,也是喜歡快進快出投資人的首選。從2017年11月開始,ETF產品的月度交易額相比年初增加了3倍有餘,攀上千億元大關,強勢一直維持到現在。

H股ETF(510900.SH)是交易最活躍品種,每月的交易額都在200億元以上。此基金的規模也同步擴大,今年以來規模增長了57%。這與H股指數從2017年12月中旬開始,短短35個交易日指數上漲22%的表現有關。

論跟蹤標的覆蓋面對比,上證50指數覆蓋面低於滬深300指數,但成交活躍度卻是上證50ETF高過滬深300ETF。從去年開始,藍籌股一直維持強勢,在連續8個月的上漲蓄勢之後,今年1月份漲幅8.96%。跟蹤上證50指數的 50ETF(510050.SH)交易活躍度也隨之上升,1月份成交額同比上升4.47倍,同期大盤成交放大0.7倍,ETF的交易活躍度遠超市場整體。

ETF產品的交易門庭若市,分級基金的交易則是門可羅雀。

公募基金中考成績單:81%主動操作股票基金跑贏大盤

在牛市中,分級基金收益翻倍,是市場中最熱門的交易品種。但在熊市中,其殺傷力同樣翻倍。資管新規要求公募不再設置分級品種,數年之前就不再核准分級基金髮行,現有品種規模過小者陸續清盤,規模較大者交易也曾日漸萎縮。

近期,分級基金的交易額一直處在下降通道中。在今年1月份,分級基金的兩類場內交易份額分級A和分級B的當月交易總額同比縮減近一半,2月份延續著縮減一半的態勢。

從2017年開始,市場上對於分級基金的未來定位逐漸明朗後,分級基金的交易量便進入下滑通道。最近的消息是:擁有分級基金的各公司,將根據規模大小陸續給出轉型方案,解決方案可能是或是清盤,或是轉型成對應的指數基金,子基金不再分級。

對於投資人來說,無論多麼擅長分級基金交易,在新的市場形態下,都要順應市場變化。固然分級基金有兩倍槓桿,ETF基金沒有槓桿,但ETF基金可以用來融資融券,也能實現槓桿放大的功能。並且,相比於某些分級基金,ETF交易更加活躍,流動性更好,可以把交易重點轉移到ETF產品中。

股票型基金回暖

統計區間內,新基金首募規模同比增長,最令市場驚喜的是,主投股票市場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首募佔比繼續提升,股票型基金首募佔比提高。

2015年之後,為了明確普通股票基金市場定位,監管層規定將此類基金的最低倉位從60%提升到80%。規則變化之後,眾多此類產品紛紛轉型,普通股票型基金髮行曾經遭遇寒流,新成立品種以混合型基金為主。2016年上半年此類產品首募成立同比前一年同期數量下降了65%,只有22只,相當於每週成立新產品不足一隻。募集規模也不理想,平均首募規模同比前一年縮減了94%,只略微超過了2億元的成立紅線。

在2016年後半年、2017年的行情中,依然堅守的普通股票基金適應了高倉位的要求,通過精選個股照樣獲得了超額收益,讓市場重新認識這類基金。2017年上半年發行逐漸開始回暖,成立數量和平均首募規模同比分別增長45%、72%。2018年上半年繼續延續向好態勢,同比分別增長19%、68%。這顯示出公眾對基金主動投資能力的認可,也是市場逐漸進入機構化博弈時代的一個苗頭。

股票基金髮行熱,貨幣基金首募卻遇冷。經歷了2013年燥熱的貨幣基金,大有逐漸冷卻之勢。市場上已有品種基本能夠滿足現有的現金管理業務需求,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堅持公允價值計量原則,鼓勵使用市值計量。”市場理解為貨幣基金計算淨值方法改變,可能會出現日內虧損的情況,降低對貨基的熱情。統計區間內只有一隻貨基成立,首募18億元。2017年上半年,貨基成立84只,首募483億元。兩年間,市場冷熱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吐故納新,有來有往。如果新基金髮行等同於新股IPO,老基金清盤則對應著股票退市。

與數年前基金公司想方設法保住基金的“殼資源”不同,公募產品也實現著“有進有出”,對應著上半年新成立的656只新基金,也有237只產品進行了清盤操作。

被清盤的基金,原因各異。

隨著監管層對於機構定製基金監管增強,新成立的定製基金多以發起式的方式成立,歷史上遺留的機構定製基金慢慢淡出歷史舞臺。

運作中的定製基金,從成立時一直關閉申購,單一持有人持有比例超過50%的現象不可避免,部分基金在上半年做了清盤操作,雖然持有人戶數不多,但基金公司仍舊嚴格按照清算程序,數次公告提示,召開持有人大會,清算清盤,善始善終。

更有一些基金是到期自動清盤。另有規模過小的分級基金、到期的保本基金,也是清盤的主要品種。

除了以上因制度性及合同約定導致的清盤外,因管理業績太差,規投資人贖回,導致規模更小,管理難度增加,規模再度萎縮,就此形成惡性循環,最終落得清盤結算。不得不清盤的品種在清盤基金中佔據相當大比例,類似於連續虧損被特別處理直至摘牌的股票。

國聯安鑫盛A/C的清盤頗有代表性。此基金成立於2016年3月,2016年底時,規模曾經達到6.47億元,2017年最高時達8.35億元。此基金存續期內,滬深300最高漲幅達22.93%,市場給予其充分的盈利時間,然而此基金收益率一直在6%以下,2017年全年收益率3.41%,跑輸業績比較基準1.25個百分點。

持有人終於失去耐心,從2017年第四季度開始大規模贖回,當季度該基金規模縮水6億元。今年年初時,尚有2億元,已經觸及管理層規定的規模下限。今年一季度,該基金收益率仍不能令投資人滿意,規模再縮水2億元,只剩153萬元。如此小的規模,清盤可能是唯一選擇。

清盤結算時,此基金累計單位淨值1.044元。初始認購者若持有此基金14個月,扣除認購費用後,收益率不到3%,尚不及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是清盤,意味著產品運作結束,迷你基金“鹹魚翻身”,變成牛基幾率極小,此前的浮虧浮盈會變成實虧實盈。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