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而偉大!沒有他,兵馬俑的發現要推遲很多年

陝西秦始皇兵馬俑

是國內外遊客去陝西旅遊

絕不能錯過的景點

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靜默而偉大!沒有他,兵馬俑的發現要推遲很多年

近日

首位發現這一奇蹟的老人

溘然長逝,享年82歲

他叫趙康民

是秦兵馬俑考古發現第一人

陝西西安市臨潼區博物館原館長

靜默而偉大!沒有他,兵馬俑的發現要推遲很多年

曾有人評價說:

“沒有他,兵馬俑的發現要推遲很多年”

44年前

他最先挖掘出秦俑並對其進行修復


1974年3月下旬,在距秦始皇帝陵1500米的臨潼西楊村,當地村民楊志發、楊文學、楊培彥等人組成了一支打井隊,開始抗旱打井。

打到四五米深時,突然發現八個殘破的陶俑,還發現了磚鋪地面、銅弩機、銅箭頭等。他們望向這些樣式古怪、叫不出名字的“瓦片”,不知所措。後來,他們給它們起名“瓦盆爺”。

靜默而偉大!沒有他,兵馬俑的發現要推遲很多年

陶俑問世28天后,仍無人意識到它能與“國寶”沾邊。4月25日,文物考古專家趙康民從電話中聽到這個消息,他騎著自行車一路飛奔,到達了西楊村。

在打井現場,他看到井周的殘俑橫七豎八。一番觀察後,趙康民判斷,這是一座陪葬坑。他跟村民說,這是俑!這可能是秦朝的俑!

第二天,趙康民便將這些殘俑裝上了架子車,送回縣文化館保管與修復:

用樹脂膠黏接、以石膏填補,經過修復,兩個秦武士俑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模樣:身高1.78米,身穿戰袍、腰繫束帶、腿扎行藤、足蹬方口齊頭履,雙臂下垂,左手五指併攏,右手半握,拇指上翹。

靜默而偉大!沒有他,兵馬俑的發現要推遲很多年

當年7月,袁仲一、趙康民等人組成秦俑考古隊,進入發掘現場,對一號俑坑試掘。之後,又相繼發現了二號坑、三號坑。

趙康民在其《考古生涯》中的一篇自述中寫道:

“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發掘,彌補了這個斷裂文明的缺失。對於研究封建帝王的埋葬制度,秦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生活,雕塑藝術,青銅鑄造技術等方面特別珍貴。”

靜默而偉大!沒有他,兵馬俑的發現要推遲很多年

一人,擇一事,終一生:

“考古生涯四三春,花甲又五退休歸”


在趙康民所編著的《考古生涯》的扉頁上,有這樣一段話:

“考古生涯四三春,花甲又五退休歸……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得金。”

字裡行間都透露著,老人對考古的深情厚誼。

靜默而偉大!沒有他,兵馬俑的發現要推遲很多年

趙康民生前撰寫的考古著作 來源:西安晚報 記者 張宇明

趙康民老人究竟有多麼熱愛考古事業?從老人的兒子和學生的描述中,我們可窺見一斑。

趙康明的次子趙奇曾在接受採訪時說:

“我哥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感覺我們哥兒倆長這麼大,父親這一輩子跟我們說的話,都不超過一百句。”

這話顯然誇張了,但在家裡,趙康民的時間大多在書房度過,他不關心家中瑣事,沉浸於自己的考古世界裡。

靜默而偉大!沒有他,兵馬俑的發現要推遲很多年

這樣一個沉默寡言的老人,提起文物卻像變了一個人。據老人的學生王肅說:

“老人平常話不多,但在談起文物時,能說上一整天。老人家的古漢語、甲骨文功底很好,有靈感的時候會一直工作。”

在趙康民的書房裡,至今還擺著一本正在修改的考古書稿。正如次子趙奇所說:“父親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考古工作。”

靜默而偉大!沒有他,兵馬俑的發現要推遲很多年

老人曾說:“與兵馬俑相遇,可謂三生有幸”


2018年5月16日晚9時30分,趙康民帶著他對考古一輩子炙熱而持久的愛,離開了人世。

在他曾長時間任職的陝西臨潼博物館裡,陳列部主任梁方保存了足足十釐米厚的趙康民的手稿,其中他這樣描述自己與秦俑的緣分:

近水樓臺先得月。作為一個基層考古工作者,我有幸率先科學地發現、鑑定、修復、命名和試掘秦俑一號坑,揭開了這個龐大的秦王朝地下王國軍陣的秘密,可謂三生有幸……

靜默而偉大!沒有他,兵馬俑的發現要推遲很多年

老人硬朗、工整如字帖般的筆記,彷彿還帶著他生前嚴於治學、探究歷史的氣質。看著這些手稿,梁方心情複雜,“老館長再也看不到這些文字變成鉛字了,這都是他窮盡畢生所學撰寫的文字。”在梁方的記憶中,老人去世前一個多月,還到博物館來抄新收的唐代石碑上的文字,他與文物可謂相伴終生。

考古

並不像玄幻小說裡寫的那樣驚心動魄

相反,很多時候這項工作單調乏味

且需要十分的細緻和耐心

許多文物沉寂千百年後

早已殘破不堪

只剩一縷幽魂

只有文物工作者的一雙巧手

和一顆匠心

才能幫助它們復活生機

而我們也才能得以見到上千年前

那些燦爛的中華文明

向趙康民

和那些默默無聞的文物工作者致敬

老人

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