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智庫發布報告認爲 未來世界安全狀況不容樂觀

瑞典智庫發佈報告認為 未來世界安全狀況不容樂觀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近日出版《SIPRI年鑑2018》(以下簡稱“年鑑”),對2017年以及未來軍控與國際安全形勢進行了評估。該年鑑認為,核武競賽將持續,維和人員面臨短缺,未來國際安全形勢並不樂觀。

  • 武裝衝突致更多平民傷亡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所長丹·史密斯(Dan Smith)表示,雖然也有一些樂觀發展態勢,但是軍費開支、武器交易、武裝衝突等都在增多,世界安全狀況持續惡化。

相比過去,當前武裝衝突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傷亡更多的是平民而非軍人。年鑑稱,在2017年的前11個月中,至少有15399名平民因遭受爆炸性武器襲擊而喪生,其中絕大部分襲擊發生在城區,死亡人數與2016年相比增加了42%。同時,武裝衝突讓全球6500多萬人無家可歸,並加劇了2017年的糧食安全問題,導致阿富汗、中非、黎巴嫩、索馬里、南蘇丹、敘利亞、也門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處在糧食安全危機或緊急狀況中。

史密斯稱,除了競爭對手之間或特定地理區域之間的緊張關係,更大範圍內的地緣政治以及地緣戰略關係與權力動態也正在發生變化。冷戰時期的兩極格局以及之後的單極格局,都不適用於解釋目前國際秩序的變化。“雖然現在國際秩序正在發生變革,但目前尚不清楚結果會是什麼。”

  • 維和行動遭遇困境

地區衝突需要更多的維和人員與維和行動,但參與多邊維和行動的人數呈現下降趨勢,2017年比2016年人數下降了4.5%。有分析認為,造成人數下降的原因,首先是維和人員面臨較以往更大的風險。2017年,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死亡的人數急劇上升。此外,維和行動的危險區域也在擴大。以前危險區域集中在馬裡。2017年,維和行動在中非以及剛果等地也遭受了相當大的挫折。同時,預算削減導致很多維和行動無法確定能否有維持資金,加之相關軍隊裁減等原因,讓聯合國不得不重新思考維和戰略。

“一些財政捐助國希望通過削減預算來改革維和行動。然而,因資源減少對某些行動所帶來的實際影響可能增加維和人員的風險。”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和平行動與衝突管理項目主任馮·德·萊恩(Van der Lijn)表示。

此外,維和行動任務區的政府對聯合國維和行動並不一定歡迎。聯合國為了可持續和平議程,在部署維和戰略時會關注任務地區的政治進程、和平建設以及衝突預防,部分地區或國家的政府會將聯合國行動視作侵犯主權,反對相關部署。

  • 核武競賽持續

與2017年初相比,2018年初核武總量有微弱下降。主要因為美國與俄羅斯兩個核大國為了履行雙方於2010年簽署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分別削減核力量。但兩國在削減數量的同時,卻都在制定長期計劃,對核彈頭、導彈、飛機運載系統以及核武器生產設施等進行現代化升級改造。

史密斯表示,《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將於2021年到期,但是美俄雙方還沒有進行任何延長或者更新條約的談判。相反,美國今年2月發佈《核態勢評估報告》,希望推進現代化項目建設,研發新型核武器,提高核威懾力。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軍控項目負責人香農·凱爾(Shannon Kile)認為,在核裁軍方面取得真正進展仍是一個遙遠的目標。

年鑑公佈的2017年世界軍費開支,已達冷戰結束以來最高水平,相當於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2.2%。2017年美國軍費開支雖然比2010年的峰值低了22%,但是下降的趨勢正在減弱。2017年底,美國參議院批准2018年軍事預算為7000億美元,比2017年大幅增加。

今年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開放供簽署50週年。近日,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通過發言人發表的一項聲明中表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是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重要支柱,是核裁軍和不擴散體系的核心,敦促所有締約國確保該條約在今後幾年繼續具有現實意義。俄、美、英三國此前也發表聯合聲明,稱將繼續致力於實現徹底消除核武器的最終目標,併為這方面的工作取得進展創造更有利的國際環境。有批評人士認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最初意願是呼籲所有各方真誠地為解除核武器進行談判,但是,俄、美、英三國正與該意願背道而馳。

(中國社會科學報波士頓7月2日電)

編髮: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