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達·文西密碼》作者丹·布朗贊「尊重文學」的節目,可貴在?

被《達·芬奇密碼》作者丹·布朗贊“尊重文學”的節目,可貴在?

導讀:今年五月,在上海圖書館,《達·芬奇密碼》的作者丹·布朗被觀眾問道,為什麼他的書中能包容那麼多的知識?他鄭重誠懇的回答了一個詞:READ(閱讀)。

在上週最新播出的一期《朗讀者》裡,丹·布朗出鏡朗讀了一段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並且說道,“你們創作了一檔如此尊重書籍、尊重文學、尊重思想的節目,是意義重大的事。”

如果說這檔節目最開始走入觀眾視野,是因為勵志的故事、另一面的明星的話,那麼從一位美國作家口中道出的評價,卻著實反映了它最大的文化魅力。

被《達·芬奇密碼》作者丹·布朗贊“尊重文學”的節目,可貴在?

文 | 漁火

除了丹·布朗的兩個故事,還有兩位上過《朗讀者》的作家讓人印象深刻。

一是作家阿來,他出身不好,童年時期被人告知“這個世界上的好事情跟你沒有關係”。但因為對文字充滿興趣,語文課本,剛一開學他拿到一週就看完了。

住在鄉村的他沒書,跟外界就只有一條公路通過,有時候汽車上掉下來一張破報紙,阿來都撿起來可以從頭看到尾。

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他考上師範學校,成了他“真正讀書的開始”。

這一期的主題是“等待”。

被《達·芬奇密碼》作者丹·布朗贊“尊重文學”的節目,可貴在?

在寫《塵埃落定》的前五年裡,阿來一個字都沒動,有一次省裡開完一個青年作家創作會。開完會下山,他順著大渡河邊往上有走,七八百公里,差不多到了源頭。“好像我領悟到一點什麼,我開始嚴肅地對待文學這件事情。”阿來說。

在一次又一次近乎空白的等待裡,阿來說終於幹了一件對得起自己的事情。

在舞臺中央,阿來重讀自己的《塵埃落定》,“旋風越旋越高,最後在很高的地方炸開來。裡面看不見的東西上到了天界,看得見的是塵埃,又從半空裡跌落下來,罩住了那些累累的亂石。但塵埃畢竟是塵埃,最後還是重新落進了石頭縫裡,只剩寂靜的陽光在廢墟上閃爍了。”

被《達·芬奇密碼》作者丹·布朗贊“尊重文學”的節目,可貴在?

另一位出現在《朗讀者》舞臺上的作家是阿乙,以每年出版一本小說或隨筆的頻率,創造出了寫作的高峰,也捧得了一個又一個榮譽。

但沒人知道阿乙在寫作《早上九點叫醒我》時,在某天突然咳血,在被確診為卡斯爾門氏病之後,寫作時伴隨著焦慮和絕望。

他說:“寫長篇,對於那些過於認真的作者來說就像一個司機,開車卡車,做黑夜裡的長途運行。”

被《達·芬奇密碼》作者丹·布朗贊“尊重文學”的節目,可貴在?

在2017年,命運又和他開了一次玩笑,因為疾病和激素治療,阿乙的腎臟出現了問題,需要進行手術。發高燒、走路喘息不止。

這一期的主題是“生命”,有從車禍後重新理解人生意義的胡歌,還有在氧氣耗盡情況下登頂珠峰的王石……

阿乙朗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每一步每一步,其實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是旭日。”

文字具有跨越生死的力量,也能將生命的寬度與厚度延展開來。

被《達·芬奇密碼》作者丹·布朗贊“尊重文學”的節目,可貴在?

《朗讀者》之所以被丹·布朗說尊重文學,很大程度上是他集結的作家、朗讀的文學作品,包括那些娓娓道來的故事裡,都有著文學最真實的樣貌。

“現在很多作品,文章、小說、包括電影電視劇,都是支離破碎的,那麼寫作者真的缺乏沉澱,浮躁的很,其實從一開始,他們對文學沒有崇敬的心。”曾有一位文學院的教授這樣說道。

當這個世界被各種電子產品充斥,被各種視覺的奇觀佈滿,我們也很難去考究一個人面對文字時,是否虔誠。但當我們一字一句讀出來時,那些文字似乎變成了誓言,做不了假,也騙不了人。

八百年前朱熹曾說過,“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讀書不是背誦經典,也不是記憶名句。而是把書中的情操、信念、思想一起融入血液,再生長出新的東西。

某種程度上,《朗讀者》是在為文學正名——它輕輕地傾訴,什麼是真正的文學;也在有力道的演講,什麼是動人的思想。

他們所朗讀的文字與他們人生經歷相對應,聲音與靈魂碰撞。

被《達·芬奇密碼》作者丹·布朗贊“尊重文學”的節目,可貴在?

丹·布朗曾經在演講中說道:“未來的科技能讓我們做的事情是現在的我們無法想象的,未來我們的探索力和創造力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這就出現了問題,科技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生變化。”

科技帶給我們機遇的同時,也帶給我們焦慮。未來該怎麼走?

其實《朗讀者》也有答案。

朗讀者黃泓翔是畢業於復旦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高材生。他放棄世界最頂尖諮詢公司工作機會、創立中南屋ChinaHouse,致力促進中非交流;他也以身涉險、成為臥底調查象牙走私案的“中國英雄”。

他讀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使這個受損者的世界的生命無法復生,是人們自己使自己受害。”

被《達·芬奇密碼》作者丹·布朗贊“尊重文學”的節目,可貴在?

白鱀豚專家劉仁俊用幾十年光陰,守護長江生態,從救出淇淇再到經歷這種物種被宣佈功能性滅絕。他讀林語堂《大自然的享受》,“世界居然有一種叫做人類的動物,對大自然有時要協調,有時要征服,有時要統制和利用,有時則是目空一切的鄙視。”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靳尚誼從擔綱新中國第二、三、四套人民幣票面整體美術設計、油畫鉅作《開國大典》的誕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政協會徽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畫稿……

他的人生幾乎與新中國的審美髮展息息相關。他讀奧古斯特·羅丹的《藝術就是感情》:“你們要有深刻而率真的情感,千萬不要遲疑,要把親身的感受表達出來,即使與現存思想背道而馳。”

被稱為“量子之父”的物理學家潘建偉,他讀《我的世界觀》,“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首先是為那樣一些人,他們的喜悅和健康關係著我們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後是為許多我們所不認識的人,他們的命運通過同情的紐帶同我們密切結合在一起。”

被《達·芬奇密碼》作者丹·布朗贊“尊重文學”的節目,可貴在?

這是它尊重思想的樣子。不管什麼背景、出身,但他們的精神都是人類思想閃耀的時刻。

訪談加朗讀,《朗讀者2》其實營造了一個現實與理想交錯的場景。一方面是散落滿地的柴米油鹽,一方面是想要伸手去觸摸的星光璀璨。

人們都能看到《朗讀者》裡對待文學和思想的姿態,斬釘截鐵,不諂媚、不輕蔑,也不猶疑。最大的尊重便是“平視”,主持人對朗讀者這般,朗讀者對世界文學史上的巨擎大師也這般,甚至為現在的、未來的觀眾也是平視的態度。

這裡總是懷揣著一切對俗世的反思、對文學的感知、對思想的敬畏。這些都融化在每一個帶著故事而來的生命裡,也鑲嵌在一字一句不再虛假的朗讀聲裡。

在娛樂至死的年代,它也許並不華麗,但直達人心。

丹·布朗說,“文學是一面鏡子,優秀的文學會映照出我們的文化和信仰。”

——我們在尊重文學的同時,其實也在尊重我們千千萬萬的生命,尊重文學所記錄下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