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是導演,而不是明星!

凡是以追求個人閃耀、成為一個萬眾矚目地明星的老闆,註定難成大器。

因為,個人英雄主義可以做流星,但絕對成不了恆星。

昨晚,與某老闆聊天,就談到這個問題。

他是業務出身,做業務是一把好手,甚至公司的業績一半都是他自己做出來的,他也很享受這種狀態。

因為,他是整個公司的中心,所有人都是他的輔助兵,所有的業務員也都很佩服他,就是所有員工都走了,他一個人也可以撐起這個公司。

他很驕傲這點,一個人就是千軍萬馬呢!

老闆是導演,而不是明星!

確實很強,但他的公司三年裡沒有多少進步,三年前多少業績,三年後也是差不多,公司來來去去多少員工,也從來沒有一個比他強、業績比他高的。

所以,我說他是一個業務員,而不是老闆。

馬雲曾說管理團隊和拍電影很像,一個團隊領導者如同導演、決不能同時成為一個明星,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老闆既做導演,又是明星,還是編劇,那別人的戲就沒法唱了。

公司也是如此,老闆要是什麼都幹了,還比員工幹得好,那員工就會有很大的挫敗感,以後凡事依賴老闆就可以了,他只要聽話就好了,於是公司就成了一個兔籠,沒有變化,沒有創新,大家都在日復一日、循規蹈矩的循環。

平庸的兔子,就是這樣養成的。

老闆是導演,而不是明星!

美國前首富比爾蓋茨曾強調,一個人永遠不要靠自己一個人花100%的力量,而要靠100個人花每個人的力量。

靠孤膽英雄是絕對走不遠、長不大的,特別是現在的社會發展,需要的是強大團隊的協作,一滴水又怎麼能夠對抗一片海呢?

恆星,是一個系統,一個生態,而不會是一個細胞。

小富靠個人努力,大富靠集體奮鬥。

任正非一再表示過,"說不出自己功勞的人才是領袖。華為沒一項產品是我研發的,沒一個市場是我打下的,是華為的巴頓將軍、朱可夫元帥們打下來的……他們有缺點,但他們是功臣……我也有缺點,還沒功勞,但我能用好他們,是因為我善於妥協,對人能包容。"

老闆是導演,而不是明星!

創業就是這樣,小勝靠聰明,大勝靠格局。

有些老闆自認聰明過人,滴水不漏,卻不知水至清則無魚,你越精明、越算計,就越沒有格局、越會輸。

強大的公司,一定是去中心化的,你看華為,有無數明星在閃耀,任正非難道是靠和他們比這個坐穩老闆位置的嗎?

老闆要是和員工比做事、拼能力的時候,他就已經輸了,這個公司也就沒了前途。

眼界、格局、胸懷、使命、戰略。。。這些才是一個老闆的氣度。

個人魅力帶不來市場競爭力,一個以控制為核心的封閉系統也難以與時俱進,以後的公司進化趨勢,還是要講開放、協作、釋放和共贏。

導演的任務是掌握好整部戲的節奏,是用好明星,以呈現給觀眾一部好看的作品;老闆的任務是打造公司的使命,建立團隊,用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的認可。

如果鏡頭都給了導演,那你至少在自娛自樂。

老闆是導演,而不是明星!

“微信之父”張小龍是現在騰訊公司最閃亮的明星,阿里CEO張勇是掌控阿里商業帝國全局的“外來戶”,甚至入股大潤發、收購餓了麼這樣的大業務都可以全盤操作,但人們只會覺得,是馬化騰、馬雲更高明,因為這麼厲害的大牛都可以用得很好。

一些老闆老是擔心這、擔心那,害怕被下屬架空,害怕員工跳槽,害怕手下分去了自己的功勞和榮耀。。。

所以要分而治之,要平衡,要壓制,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權術上,那還有什麼出息。。。

“你點亮蠟燭,黑暗會自己消失。不要試圖跟黑暗對抗,因為黑暗並不存在。所以忘掉黑暗,忘掉恐懼,忘掉所有縈繞在你腦海裡的負面的東西,只要點燃一根蠟燭。這根蠟燭是什麼呢?你可以多重解讀,既包括我們的熱情之火、信念之火,也包括科學帶給我們的豁然開朗和正向影響。”

老闆是導演,而不是明星!

在公司,人、財權是至關重要的,兩者共同組成了公司的經營權,這是絕大多數老闆死都要抓緊、抓牢的,但講究分權的華為怎麼能發展的越大越強呢?

任正非只有華為百分之一多點的股份,人、財務、經營的權力統統往外分了出去,如此以來,優秀員工的能力得到發揮、抱負得以施展,結果是整個組織得到了最大的受益。

而任正非也沒有失去公司,反而大大樹立了自己在華為的威信。

作為老闆,千萬不要想著去控制,去改變員工,私心雜念成不了大事。十幾個人的時候你可以管,十幾萬人的時候你怎麼管?

所謂平臺、生態,是讓每一個身在其中的個體都取得自我的進步和成功。

集眾人之私,可成一人之公。

是為老闆的最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